着眼课外阅读浸润书香童年———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听、说、读、写语文课堂教学之本 小学语文第四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听、说、读、写语文课堂教学之本
来源:张家港市港口学校 作者:马群飞 发布日期:2010-12-20 10:51:2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便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便是读和写。”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训练听的能力
     常言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聪明,不仅仅是能说会道,更主要是首先做到会“听”,能听出说话者的要点、重点和弦外之音。听是说的前提,没有了听,说也就是“无的放矢”。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呢?
     首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很好地做到范读,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其次,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或是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观看一些朗诵比赛的片段,这是提高学生普通话能力和“听”的能力的有效手段。另外,还可以利用专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体会语言的“言外之意”,辨析“歧义”。教师要切记,在课堂上严格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是立足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而考虑的。
     二、发展说的技巧
      长于说理是一个人重要的技能之一,说的过程,包含了筛选信息、归纳整理以及梳理层次的诸多过程,而这些恰恰是语文能力最重要的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既是其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更是其综合素质的自然体现。“说”要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最基本的做起,从一句话训练起,从一段话训练起,从一篇短文训练起。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诸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譬如坚持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讲故事,讲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情,讲成语故事,开展一些演讲比赛。让学生在课堂朗读自己写的优秀作文,以此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重视读的训练
     朱自清说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古人也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朗读的重视。“胸有诗书气自华”,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只要多读,他的作文水平就会提高,他的语文能力就会增强。那么如何重视“读”的训练呢?
     首先,要重视读文本。我们的语文课本,是无数专家学者经过精心研究、挑选、优化,最后择优萃取的精华。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知识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本,
     其次,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积累,仅仅停留在课本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要坚持看报纸,看优秀作文,看经典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高。我们还要读“生活”这部大书。一定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比如,每个星期让学生积累背诵500字以上的文段,长此以往的积累,收获一定会很大。
     读不是单一的、机械性的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才能领悟文章深层次的含义,才能让蕴藏在课文中的作者的真实情感浮出水面。
     四、提高写的水平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写作能力,不是靠一些写作技巧和文章分析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靠平时认真的训练。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随笔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随意写下来。随笔训练在内容、形式上的自由、无拘束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更激活了学生有效的、创新的思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写作规律,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发展思维,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诸多良好习惯。
     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写,写身边的事情、真实的事情,这样才会感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一定是来源于生活中最为真实的东西。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绽放出瑰丽的奇葩,芬芳隽永!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