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27期 总第6140期 2022年04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27期  下一期
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孙朋 发布日期:2022-04-18 09:49:54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开展居家学习,在此过程中家长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如何保障孩子顺利地居家学习,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规则意识淡薄,经常浮躁敷衍,学习质量无法保证。“停课不停学”期间似乎更是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家长说得越多,孩子越是不听。这种状态下,面对教师一遍又一遍催交作业,家长急得团团转,而孩子则想方设法拖延,交上来的作业也是偷工减料、龙飞凤舞、乱七八糟。纵观居家学习期间,孩子别扭、疲沓,情绪低落,家长上火、愤怒,愁容满面,正所谓“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家庭教育似乎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只是因为懒惰吗?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了吗?不,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沿着家庭教育这条河逆流而上,溯本求源,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贯穿孩子成长之路,学科互通,互为补充,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自我价值的实现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何处有阳光雨露?对孩子来说,阳光雨露不外乎自我价值的实现,包括家长的关爱、自律的精神、规范的意识、学习的兴趣等。


实现自我价值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所涉及的重要领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理论中指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当某一级需求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人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所以家长们要知道,要想让孩子实现他的自我价值,首先要满足他的前四级需求,才可能内源动力不断,学习劲头十足。


现如今学生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容易被满足,而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被满足了吗?这是问题的关键。孩子在家里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意了吗?他们有适当的自主权吗?有被倾听和重视吗?是不是一发表见解就会被家长打断?对孩子的想法、渴望、喜怒哀乐,父母知道吗?父母们请坐下来,用满含爱意的眼神和写满信任的脸庞好好和孩子谈一谈,告诉他:“孩子你辛苦了,宅在家里这么多天,不能和同学相聊甚欢,不能尽情跑跳唱笑,陪伴你的只有在线课堂和作业。从现在开始,把你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告诉我们吧,我们会用心倾听、真诚感受,没有批评、只有理解,没有指责、只有帮助。学习上的事情,我们尽量尊重你自己的安排,只提出合理化建议,我们相信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家长的这般关爱,孩子才会觉得被尊重,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二、自律的精神和规范意识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孩子多玩一会儿,天不会塌下来,家长的指责和批评才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计划是目标,也是自我规范的前提,居家学习期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生活和学习计划,多多聆听孩子的想法。列出计划后,还可以和孩子商定一个暗号,在孩子不能坚持完成计划的时候用暗号提示一下,这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除此以外,家长可以在每天的休息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个笑话或做点只属于你们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光只负责制造快乐。这些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用心去发现孩子擅长的领域,找出他的不足,用他喜欢的方式帮助他。有些不足可以弥补,而有些不足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譬如刘翔跨栏很厉害,但并不适合体操;爱因斯坦即使再喜欢拉小提琴,也没办法成为第二个莫扎特。如果孩子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或者拒绝和家长交流,家长就没必要强行和他进行正面沟通,可以带着他一起做美食、插花、种草、摆果盘,还可以互相交流小时候的理想,谈理想的实现与变化,也可以聊父母小时候的趣事。当孩子两眼放光专注地倾听或忍不住扑哧大笑的时候,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就有了转折,孩子的情绪问题自然也就好解决了。

 

大手牵小手,携手共同走过山重水复,迎接孩子的一定是健康成长、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家。半个月前的一天,孩子吃完午饭就去做作业了,两个小时一动没动,非常专注。当她做完时,又“意外”飞来一张试卷,孩子很不耐烦,可也不敢反抗,但明显带着情绪。这时,我饶有趣味地对她说:“爸爸做过的菜你最喜欢吃哪个?等你做完试卷,我来教你炒菜吧。”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孩子在平时的游戏中表现出对锅碗瓢盆很感兴趣,她嘟着嘴说:“可是我不会啊!”这表情透露出来的情绪明显不是因为不会炒菜,而是因为被要求再做一张试卷。孩子回答了我,就表现出了对我这个提议的兴趣,自然也是给了我机会。


“不会没关系,我小时候也不会,我教你,你说炒个什么菜呢?”我要进一步挑起孩子的兴趣,顺便给她个台阶下。


“那就调个黄瓜吧!”没想到她选择了这么简单的,我心中窃喜。


“正好有黄瓜,还有芝麻酱。那是先做题还是先做菜?我看不如先做菜吧,很快的。”


“不,我还是先做题吧,做完题再做菜,你先想想怎么做菜吧,待会儿教我。”孩子很快就投入到做题的情境当中。


以上对话既解决了亲子关系问题,也解决了孩子的情绪问题。这样的和睦交流、平等对话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安抚了她的抵触情绪,之前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家长们,温和而坚定地去引导孩子吧,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尊重、理解和关爱。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带着平静、智慧、勇气和创造去面对生活,处理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情绪影响着人的发展,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融洽的亲子关系,那么孩子身上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很多时候,决定说话效果的不是说话的内容,而是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遇到问题,乐观面对,及时解决,化险为夷。孩子是我们的眼,让他们带我们去看缤纷的世界;我们是孩子的海,为渐渐长大的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