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中国•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25期 总第6128期 2022年03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25期  下一期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萍 发布日期:2022-03-21 13:53:07

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很好地和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将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劳动素养


教师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劳动素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尊重广大劳动者……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才能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


例如教学古诗《悯农》时,如果教师能对农民劳动的艰辛感同身受,能对辛勤劳动的农民满怀尊重,肯定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尊重农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二、开发教材的劳动资源


在语文每一册教材中,都有和劳动有关的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课文、诗歌、习作、综合实践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随机渗透积极的劳动观念、有用的劳动知识、端正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不着痕迹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


在教学与劳动有关的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文本赏析中自然习得相关的道理。以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为例,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语句,感受邓爷爷对劳动的热爱和劳动时的认真态度,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劳动经历,认识劳动的意义,从而明白劳动最光荣,劳动要认真。


语文教师要有效利用习作,让习作和劳动实践相融合,既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磨炼学生的劳动意志,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达到习作与劳动双赢的效果。例如习作练习“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习作前先让学生做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还可能经历一次次失败。这样的过程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教育效果。


三、利用实践活动的劳动契机


“双减”背景下,我们要减少学生的语文作业量,而现在的“大语文”观也提出不再布置那些机械的作业。那么学生假期干什么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例如“我是绿色小卫士”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要查找环境方面的资料,调查周边环境情况,制订“绿色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写日记、总结报告、作文等。


在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劳动教育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劳动素养必然得到更大的提高。这些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财富。


四、发掘课外阅读的劳动资源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更多的劳动教育,我们可以采用“1+X”模式,推荐学生多阅读一些和劳动有关的课外书,争取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


很多课外书中都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劳动者形象,这些人物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品质:勤奋、务实、吃苦耐劳、不懈努力、专心致志等。在对这些人物的赏析中,学生的心灵会受到触动,精神会得到洗礼。例如在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中,当青铜家的房子被风暴毁了后,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一家人团结起来,更加辛勤劳作,更加省吃俭用。也许在以后的岁月中,学生会忘记书中的一些文字,但这些人物形象会印在学生的脑海中。相信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也会融入学生的骨血中。


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有技巧地把劳动教育渗透进教学,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真正达到“以劳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在满足学生探索求知欲望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潜能和韧性,并帮助他们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