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24期 总第6122期 2022年03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24期  下一期
依托习惯养成 推进深度学习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丹丹 发布日期:2022-03-07 16:36:30

针对当下语文学习认知肤浅、信息零散的状态,人们逐步把视线投向了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从原本的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不平衡的状态。正是在这种打破平衡、构建平衡的状态下,真正具有深度和高效思维的学习产生了。本文就深度学习的推进,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一、聚焦认知空缺区域,身心意识高度卷入


统编版五上《月迹》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所叙述的事情并不复杂,五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认知提炼故事梗概、把握故事内容、描述文本场景,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针对学生预习单中反馈的学情,如很多学生在理解“月亮足迹”的部分时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应以此为切入点,直击学生的认知空白,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不少学生对“倏忽间,那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一句产生了困惑:正常情况下,都是说桂花的气味,为什么在这里会说“气息”呢?一词之差,所指向的认识和境界却是完全不同的。这正是源于学生的真实性问题,他们的原始认知完全被打破了。教师可以紧扣文本语境进行追问:他们真的理解了奶奶说的话了吗?如果是在月亮中,会是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从文本的内容出发,慢慢意识到奶奶所说的是月亮上有桂树,但他们却理解成自己身边的那一棵,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院子中间的那一棵桂树,内心充满了惊喜和害怕……学生一下子就认识到原来此时用“气息”,比原来所说的“气味”多了一种神奇、奇幻的色彩,那“月迹”就生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


皮亚杰说过:“为了达成认知的重新平衡,需要有积极的思考和痛苦的煎熬,以解决自身所固存的思考。”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文本形成的幻境,以卷入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气息”一词,并最终认识到“月迹”就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使得被打破的认知逐步恢复平衡。


二、建构分享倾听机制,历练同化顺应意识


思维决定深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皮亚杰说过:“认识起源于动作。”课堂中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将其转化为学生多维化的认知和刺激元素,利用师生交流活动的契机,鼓励学生认真聆听,对相似的观点要不断地纳入并及时进行补充,对不同的认知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疑惑的地方更需要提出自己的困惑。由此,课堂的交互不再是单向的输出,学生的聆听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真正使得语文学习从原本的单兵作战,转化为协同并进,形成彼此关联的网络状结构。


统编版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属于第四单元,语文要素是“紧扣人物的言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在初读文本时即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提炼故事发展情节,随后聚焦描写人物言行和神态的语句。这些都是基本操作,学生在四、五年级时已熟知了。鉴于此,教师鼓励学生在关注人物言行、神态细节的同时,关注自己感知与理解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不仅汇报认知成果,还需要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吸收、内化、悦纳其他学生的有效方法。


有的学生理解李大钊所说的“这个时候我不能离开”时,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借助前文中工友被抓、焚烧文件,感受“这个时候”的危险与严峻,从另一个层面体会人物尽忠职守的高贵品质;有的学生将抓捕时敌人的凶恶与李大钊的从容淡定进行对比,用敌人的言行来反衬李大钊,更能感受到人物大义凛然的优秀品质;有的学生从“法庭受审”时人物的衣着与神态着手分析,抓住外貌的蓬乱和内心的安详,感受人物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虽然是紧扣言行和神态来体会人物品质,但结合具体的课文,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在实践运用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又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倾听时,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积极悦纳、提出质疑,在深入的同化或者顺应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落实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


三、链接原始认知经验,夯实思维匹配效益


只有经历了深度学习,学生的认知才是深刻的,才能在结构上更贴近内在的思维认知,衍生出自身独特的认知创造。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出发,明确当下学生内在所形成的相似板块和领域,找准彼此之间的相互链接点,形成思维上的共振,促进学生独特化、个性化的认知。


统编版六上《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以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统领全文,分别从生物、事物和人物三个方面展开描写。从习作单元的编排理念来看,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写作手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感受,让他们形成巧妙的认知体验,随后组织学生从内容出发,圈画作者所描写的事物,以“自己想不到的事物”为契机,学习作者选择的丰富性和匹配性;其次,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结构出发,相机比较生物、事物和人物三者之间顺序的安排,让学生从中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智慧;最后,紧扣单元导语页,从人文主题的立意出发,引导学生辨析作者特意将人单列出来的用意,感受作者的真实立意,将这篇文本的学习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语文教学的深度学习需要落实于学生的认知空缺处、课堂的分享交流处、经验认知的链接处,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深度思维的激活,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