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中国•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24期 总第6122期 2022年03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24期  下一期
数学文化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方面的应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符海燕 发布日期:2022-03-07 16:29:53

数学文化是理性思维的具体体现,涵盖了数学历史、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观点等内容,且蕴含了大量探索与创新精神,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学习精神及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生往往会对自身不曾了解、尝试过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若在数学教学中适宜地引入数学文化,既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文化的探索欲,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对改善、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与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与内容,有机地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更多的数学文化内容,在调动、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基础上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提供保障。


一、依托数学故事,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故事是最吸引小学生的,数学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故事,教师在依托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学习热情时,可先从数学小故事入手,在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数学小故事。例如教学“圆周率”时,教师可先将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过程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以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专注度的目的,然后利用圆周率计算过程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强化理解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与过程,最后结合祖冲之的生平逸事及其在数学领域探索、钻研的精神来鼓励学生向其学习。


二、挖掘数学文化,彰显学科文化属性


数学知识中涵盖了大量的文化因素,教师若想通过数学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为学生挖掘更多与数学文化相关的内容,以此实现数学文化的教育渗透,并在彰显数学学科文化属性的同时降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为提高学生数学兴趣、挖掘数学潜力提供保障。


例如教学“圆”时,教师可依托中国人对圆的特殊情感来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以此彰显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圆”的内涵(圆满、团圆、花好月圆等),同时配以各种传统的圆形图案,让学生知道圆是中式美学的最高境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原型。学生在圆的文化氛围影响下,会不断强化自身对圆的认知与理解,摆脱对原有数学知识抽象、枯燥的感观,避免对圆相关知识的“硬性记忆”。这既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还能开发其数学学习潜能,并帮助学生在潜意识中认识到数学的文化价值,进而树立一种民族自豪感。


又如教学“对称轴”时,教师可引入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对称图形,如传统剪纸、龙袍上的龙形图案及云形图案等,这样的数学文化渗透与教学应用既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与应用意识,对促进其数学素养的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三、依托数学文化,渗透数学方法与精神


教师在运用数学文化渗透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方法、思维与精神,点燃学生数学知识的“学”“践”热情。例如教学“数”时,教师可结合古人“结绳”“刻标记”等计数法来逐步引入阿拉伯数字,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最早发明并使用十进制的国家。同时,教师在结绳计数法中还可以穿数学规律、数学知识等探索性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基于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的数学探索意识及探索精神。


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传统的智力玩具来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如七巧板、九宫格等。七巧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宋代时被称为“宴几”,至明代则基本定型。教师在讲述七巧板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组图”“拼图”实践,使学生在听故事、看拼图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文化的了解,进而达到对数学文化、数学思想的传递,达成依托数学文化改善学生数学情感与兴趣、利用数学情感与兴趣推动数学文化发展与传承的目的。


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整合,既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还可以激发其数学兴趣,使其在数学文化的渗透与熏陶中了解、掌握更多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维。但是,教师必须不断为学生开发更多的数学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数学文化中的名人逸事、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等来改善、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探索精神,进而将数学文化渗透逐步转化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原动力,最终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的真正载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