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E教江苏▪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5期 总第6063期 2021年10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5期  下一期
深度融合VR技术重构古诗学习路径——以古诗《望天门山》教学为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钱苹 发布日期:2021-10-04 16:16:56

《望天门山》这首古诗通过对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秀丽景色进行描写,来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学习这首古诗,除了要掌握重点字词,读懂全诗内容,更要能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激发对祖国美景的热爱之情,感受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然而,这首古诗中不乏晦涩难懂的字词和意境,诗中展现的时代风貌、描绘的自然景色也与小学三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相去甚远,这都使得教学难度加大。


在参考了诸多公开课教学案例并请教优秀教师后,笔者调整思路,决定利用智慧化信息技术重构学习路径,以达到教学目的。信息化教育中,VR技术已初露头角,它通过特定的眼镜形成密闭的虚拟体验空间,让学生通过眼镜内的影像全方位感受虚拟场景。VR技术的逼真感使其在古诗教学的画面和意境营造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望天门山》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笔者大胆引入VR技术作为突破本首诗教学重难点的一个工具。


一、景色再现,突破重点字义


确定了执教内容后,笔者才发现这首诗不好教,原因是这首诗个别字词的意思难以理解,妨碍了学生对全诗的解读。比如“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对这类难理解的字义,传统的教法是直接给学生注释。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好的理解方式莫过于亲历观察。此时,VR教学工具就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构建了帮助学生理解“回”字的VR情境:首先,模拟体验者在江面上望楚江,只见楚江水滔滔不绝,滚滚向前;接着体验者的视角慢慢上移,移至半空中,呈俯视视角,俯瞰天门山和楚江,只见楚江水流至天门山处改变了水流方向,整体呈九十度拐弯。


通过VR技术,学生不必长途跋涉,亲自到访,就可以沉浸在虚拟现实中,凭眺天门山和楚江的雄壮景象,目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伟,这种逼真的山川河流使得学生能够直观精准地理解“回”字。相较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绞尽脑汁地用语言去描述解释,这样一种教学手段突破语文教学的惯性思维,新鲜感、科技感十足,瞬间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模拟场景,理解抽象知识


这首诗不好教还因为诗中有个别知识点隐晦抽象,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青山耸立在两岸,那为什么是“相对出”而不写“相对立”呢?比较容易理解的是,相比“立”,“出”让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呈现了动态美,但却很少有人考虑到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其实,作者用“出”字,除了要逼真地表现舟行江上,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的动态美,更是为了表达舟上之人的喜悦和兴奋。


这样的知识点对于成年人来说也需细品深思,更何况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心智简单,缺乏生活阅历,理解起来如隔万重山。


在有VR技术的今天,笔者选择让情境在课堂上再现,根据教学目标重构了VR场景。学生们戴上VR眼镜即是李白,立于舟上,舟行江中,青山相对扑面而来。


VR模拟的真实环境,让学生瞬间“穿越”到一千多年前的天门山。学生随着小舟疾驰于波澜壮阔的楚江江面,看着两岸青山一座座向后扑去,兴奋之情油然而生。“君心亦我心”,此时,学生豁然开朗,领悟李白心情的难题不攻自破。


VR教学工具化抽象知识为具象场景,弥补部分学生相关经验的缺失,勾连学生的新旧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古诗场景的还原,更是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往诗中世界的桥梁,将学生拉进古诗风貌中,增强自身的体验感,提高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三、还原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部编版教材课后习题往往浓缩和暗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本首诗课后习题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说出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


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一直以来,“诗画结合”“想象画面”就是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常用方法。所谓“画面感”,从学生的角度讲就是阅读古诗内容时,眼前能出现与文字意境相符的生动画面。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会利用课文的插图、课件的图片、勾画的板书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意境,然后启发学生想象,最后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绘画面。但无论是插图、课件还是板书,都是属于二维平面的,而VR是三维立体的,同样的内容,VR的展示效果更有冲击力,更能感染学生。本诗抓住“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孤帆”“红日”“碧水”等意象创作VR视频,为学生课堂上更细腻的想象做好铺垫。


最终在VR视频“耳闻其声,目见其形”的帮助下,学生饶有兴趣地对这句诗中的意象展开了大胆现象,描绘出来的画面有形有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至此,又一个教学重难点在不知不觉间被“玩”会了。教师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升了整堂课的审美乐趣。


以上这堂基于VR技术的古诗公开课是VR技术与语文课堂深度融合的一种尝试,尝试的结果让我们看到VR技术完全能担当传统语文教学的补充工具。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正在为教育工作者带来全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生动有趣的立体课堂,为重构学生的学习路径带来无限可能。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新兴技术,让语文学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焕发更加耀眼的色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