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2期 总第6032期 2021年07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2期  下一期
学教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探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丽 发布日期:2021-07-05 13:28:10

淮安市正在开展“融学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五育融通”“资源融通”“学教融通”理念,突出课堂的改革创新与融洽共生。笔者之前有幸参加了淮安市小学语文“爱在乡村教育”融学课堂主题研讨活动,执教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以下做简单分享。


一、课前提问激发兴趣


课前提问环节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相互启发。


教学开始,笔者通过提问导入新课:“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位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孩子——杨氏之子。同学们,你们了解过杨氏之子吗?‘子’是儿子的意思,即杨姓人家的儿子。”


通过课前提问环节,自然引出下文,在交流分享中实现深度学习。通过师生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以往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更深一步的探索欲,进而引导学生合作探索,相互启发,更加勇于展现自我,在对话中实现自我提升。通过与学生对话的形式,将学生带入课文中,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课文内容。


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带着动作朗读课文,让一名学生示范引领,然后指导其他学生模仿,效果非常显著。通过学生们的课堂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本篇文章的讲解之中。将教与学充分融合,此乃教学相长也。作为执教者,我也可以在本次活动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学习到新知识。让学生当教师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中实现有效构建,在分享中实现深度学习。


二、课中探究引领方向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笔者让学生反复读文,并提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回答:“为什么说杨氏之子十分聪明呢?”就此问题,笔者随即在全班展开讨论交流,引出本篇课文需要学生理解的几大问题。


例如:1.还从哪里看出他聪慧?2.从哪句话可以感受杨氏子很有礼貌?3.理解“未闻”的意思。一个“未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慧。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


在解决以上问题后,笔者继续提问:“这么一个聪慧的孩子,这么风趣的语言,能把它记在我们心中吗?”给学生留一段时间,让他们去理解课文,将自己的思想融入课文之中。这样可以使他们对本篇课文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调动自身思想,将自身思想与作者思想相结合。


三、课后探究加深印象


课后,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对自我的反思,从而真正学会独立思考。之后笔者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同桌间一个当谢太后,一个当聪慧的孩子,自己先一问一答试一试。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题性任务学习,完成课外延伸,也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


本次课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突破自我,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学教融合”是“融学课堂”的实践基准,更加强调情境同创、问题共探、全面参与,更加强调以学定教、角色体验、全程互动,更加强调民主平等、潜能激发、全面发展。将其延伸到课堂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


学教融合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推动语文教学的繁荣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