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E 教山东•技术拾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9期 总第6014期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9期  下一期
教育教学中网络技术及资源建设的特点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曲艺 发布日期:2021-05-24 08:41:5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手中有器却不使其锋利,则只是能其事而非善其事。只有技术,而没有相应的资源,并不能称之为好的技术,有了好的网络资源,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技术及资源的建设,应该注意使其具备哪些特点呢?


一、具有符合人性化和人文性的特点


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其使用者是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头脑的人的教师和学生。网络技术本身具有很强的机械性和技术性特点,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普及应用,尤其是各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崛起,人性化和人文性也逐渐在网络技术及其资源中凸显出来,成为其显著特点。


从胶片投影到幻灯片和动画,从命令操作到视窗操作,从电脑多媒体到网络多媒体,电脑网络不再是无声的黑白世界,其操作手段和过程也不再繁复和难以记忆,基于电脑网络的学习也变得轻松起来。新技术的特点成为其在现代社会中应用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为现代教育教学注入了最为新鲜的教育技术血液。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基于技术的各种资源变得鲜活起来。


人性化和人文性并不等同于娱乐性,也不是过度感性。强调人文性和人性化,不是无原则地提供各种感官刺激,也不是无原则地迎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使学生沉迷于聊天、网络游戏,深陷于缥缈不定的虚拟世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和人文性要符合学生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要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教育教学负责。发展电脑网络资源建设,注重电脑网络资源的人性化和人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电脑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兼顾两者,既要融合对人的研究,也要融合对技术的研究。网络技术及资源的人性化和人文性是基于电脑网络技术本性的一种高级体现,是网络技术被大众认可并广泛应用的前提与基础,尤其对于正处在启蒙和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人性化和人文性是获得其认可的重要条件。


教育教学与有说有笑、憨态可掬的动画相结合,加上音频的听觉冲击、视频的视觉震撼所带来的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使多媒体教室、微机室逐渐成为学生们在校园里最向往的地方。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室借助互联网建立“班班通”,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每个班级都配有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室得以广泛普及。未来,教育教学将与网络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使班级基于网络技术及资源向微机室转化成为可能。


二、具有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特点


网络技术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是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技术也从教育教学中汲取了其所具备的特点,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得到长足的发展。


教育教学不是电影院,也不是游戏厅,盲目地夸大网络的娱乐性,忽略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这样的技术及资源是无法也不能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只有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的网络技术及资源,才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更强劲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及发展空间,也能更有力地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使其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力量和资源优势。现代教育教学也要敢于面对和接受网络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技术的强力冲击和挑战,传统教育教学要让电脑网络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及资源走进来,同时,传统教育教学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资源,双方要进行有机的融合,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与自身特点相结合,实现新技术、新教育的双轨并行。


三、具有强化自主创新学习的特点


教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需要在当前及今后都显得尤为迫切。电脑网络、数字多媒体设备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有效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电脑网络等信息化数字资源的建设,应立足于如何使学生变得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并能持续、高效地学习下去,也应致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发展和提高,这就要求电脑网络、多媒体等网络技术及资源相较于传统的校本教材有更强的灵活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更易于接受、便于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更加广阔的天地和跃马扬鞭的驰骋动力。迅速发展、功能齐全的电脑网络和多媒体等网络技术及资源已逐渐适应了现代社会对教育教学的需求并合理地融入现代教育教学领域。未来,其渗透范围也将持续扩展,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延展、深入,这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是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是电脑网络、多媒体等网络教育技术及资源的需要。


四、具有关注资源载体以及革新的特点


网络技术及资源的呈现载体多种多样,如网页、网站、光盘、电脑硬盘、可移动硬件存储设备等。网络资源载体具有大容量、灵活、便捷等优势,具有很大的推广和研究价值,如大规模的综合性网络空间的实现、实时网络连通的实现、电脑和便携式移动设备的终端载体的实现等。推动网络资源逐步走向大众化,实现普及化,需要大量的数字化、网络化载体的出现,需要各级和各种资源载体最有效地参与与协作,最终发挥网络资源的整体及个体优势,使其在与以纸张、书籍等为载体的传统教育教学资源载体的博弈中脱颖而出,推动传统教育教学资源载体的更新换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教育。


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幻想着一夜成名,越来越多的劳动显得极其容易,劳动成果似乎唾手可得,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思想上,人们逐渐变得懒惰,将更多的精力沉溺于网络,产生严重的网络依赖,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并非少数,反映出了人们对网络认识还不够深刻和理智,容易被虚拟世界所左右,尤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网络中的教育资源还不够完善和成熟,缺乏系统性,大多以无序的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如果盲目跟风、走形式,完全照搬电脑网络、数字多媒体中的资源,教育教学将会骑虎难下,在完成课堂教育教学目标和使用多媒体技术之间进退两难,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试想,如果每堂课都变成让学生观看优质课的录像,如果对音频、视频、图片的展示大量地占用课堂时间,所得的结果是教育先进了,教师轻松了,学生也看得津津有味,然而学生仅仅是教育过程中的听客、看客,而非教育的主体,这样的教育并不是理想的、成功的教育。利用视频、动画、课件等形式“抄近道”,这种方式虽浅显易懂,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利于其积累实战技能和实践经验,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