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E教吉林•教育信息化巡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9期 总第6014期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9期  下一期
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舒兰市第三实验小学扎实推进线上教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丽 发布日期:2021-05-24 13:43:55

疫情防控期间,舒兰市第三实验小学教职员工始终坚守在教育阵地上,与学生、家长一起探寻居家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积极履行着教师的育人职责。
 

教学常规不懈怠
  

学校每周定期进行线上集体备课,精细谋划、精心组织,教师们分享备课资源,博采众长,提高线上课堂实效。学校结合学生专注力不足和视力保护的实际,科学确定线上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时分解。随着线上教学的深入开展,及时调整不同时期线上教学的关注点。教导处严格要求教师线上教学的教案书写格式和内容,对教师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衔接语和过渡语设计进行严格检查,对暂停的时间进行精确标注,对在业务检查中发现的优秀教案及时上传钉盘进行全校展示,并根据教师提前一天上传的教学设计进行听课巡课,保证教师二次备课的实效性。
  

学校实行了分级监管制度,一是包保领导巡课监管,校领导分工合作,学年段、学科组包保到人。通过每日巡课,及时捕捉好的做法和教学中的亮点,发现不足和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日反馈、周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推广优秀案例,并根据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管理思路。二是配班教师时时监管,所有科任教师分配到全校各班,对班级授课进行时时监管,确保出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三是授课教师自我监管。授课教师每节课后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填写线上教学反思表,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学校除了利用“家校本”进行作业布置和评改外,还探索其他实用性作业App的应用,不断创新作业形式,布置视频作业,评选优秀作业,并制作电子奖状激励学生;组织进行单元测试、低分率学生月考,不定期对学困生进行实地家访和辅导;建立年段学困生辅导群,安排具体辅导时间,开展有针对性的线上辅导答疑,及时安排练习和测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多元化的全面评价,积极调动学生的居家学习热情。
 

为检测线上教学效果,学校还集中组织了线上教学期中质量测试。
 

同时,学校十分重视业务检查,并及时总结反馈,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采取了教师业务周检查和月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周检查即教师提前一周将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周课表上传至学校钉盘共享空间,业务领导每周授课前进行检查反馈;月检查即延续常规业务月检查制度,对教师业务进行全面检查与反馈,检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备课及教学反思,教师的听课记录、学生作业、学生单元检测试卷及分析、教师练功作业等。
 

培训练功不停歇
  

学校先后组织了两期“线上教学行与思”教研活动,教师围绕“新教学,新感受”和线上教学经验进行了年组和学校两个层面的深入交流和研讨。为减轻教师线上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果,学校转变教师独立备课直播教学模式为甄选名校优质教学资源直播授课和独立备课直播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进行了“利用优质资源,实施有效教学”的年组教研和校级示范教研,深入探索文字互动、语音互动、连麦互动等多种互动方式的合理使用方法,要求教师在选择互动方式的同时,关注全员,关注互动的实效性。
 

另外,为分享学区内各学校线上教学经验,使空中课堂更有实效,更好地落实“两全”教育,学校组织开展了学区线上送课教研活动。学校4个年段6个学科的8位教师为学区四所兄弟校送去8节线上课程,学区内170余名教师参与听课研讨活动。这些云端教研,使线上教学精彩纷呈。
  

学校还通过线上培训为网络教学保驾护航。学期初,学校组织进行了钉钉软件的常规应用培训、线上教学教师规范培训。随后,针对教师需要先后进行了辅助软件使用、微课制作、问卷星应用、云课堂应用、钉盘使用等多次培训。
  

教师们居家练功,专业素养得到快速提升。线上教学期间,学校共设计、录制了51节体育微课、33节音乐微课、39节美术微课、84节书法微课、32节读书微课。
  

疫情防控期间,家长和教师双方通过有效交流,家长们的思想意识、能力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也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深入落实“两全”教育,努力实现“五育”融合、“五育”并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