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湖南•E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9期 总第6014期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9期  下一期
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学课导入的方法例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子龙 发布日期:2021-05-24 13:36:19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始上课时,用较短的时间集中学生注意力,把他们带入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的成败有着关键作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感到新颖,达到开启思维、激发联想、激励探究的作用。笔者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一、视频导入,调动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化手段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们看到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的画面,改变了过去学生们只看黑板、听教师讲授的单调模式。信息化手段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生动,使学生们置身于一个直观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根据科学课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富有情趣的小视频来导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这一单元时,为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设计“光和影”这一课的课件时,在网上找到一段名为“符号中国”的影子舞放在课件里作为导入,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虽然这个小视频只有1分43秒,但有趣的影子舞蹈和音乐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猜谜导入,激发探究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设计导入方法,有效调动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为达到这个目的,我采用让学生们猜谜语的形式作为导入。谜语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学生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是我常用于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我在教学“让灯亮起来”一课时,首先在PPT上出示谜语:“屋里有根藤,藤上有个瓜,一到太阳落,瓜里开红花。”让学生们猜猜看,举手回答谜底是什么。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一课时,我用PPT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长脚,跑得快,只见它过去,不见它回来。”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学生们的探究精神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实验导入,培养动手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们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科学课有它自身的特点,即要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验能力,因此,开展实验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我在教学“造一艘小船”一课时,首先介绍: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地在水面上行驶,可以把货物运输到远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橡皮泥来造一艘小船,然后进行橡皮泥小船承重实验。接着,我再用PPT出示实验要求。以实验导入,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这一课的实验内容,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验能力。
  

四、图片导入,引发情感共鸣
  

图片直观形象,学生们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内容。在教学“桥的形状和结构”一课时,我首先用PPT出示家乡一条小河的图片,提问:“如果我们在小河的这一岸,要到小河的对岸去,有哪些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看到图片,听到问题,马上被调动起思维积极性,回答各种不同的过河方法,如坐船、游泳、架桥等。我顺势提问:“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学生们回答:“是架桥。”我马上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桥的形状和结构’一课。”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桥的形状和结构的学习中。又如,我在教学“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时,首先用自己拍摄的“我们的家乡——沅江夕照”让学生们观察,用熟悉的风景来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通过出示“考察洪江桃李园溪流水质现状”的实景图片,让学生们了解家乡的水域现状,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当然,科学课的导入方法远不只这些,关键是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变。但不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有的放矢,言简意赅,让学生得到审美情趣上的满足,快速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中来,为后续的教学服务。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