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9期 总第6014期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9期  下一期
开展游戏教学 增强数学磁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亚 发布日期:2021-05-24 13:18:03

小学生思维活跃,生性好动,有趣的游戏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常常是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开始的,他们对此往往会认真研究并且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可以从课前充分准备、教学模式多样化、增强场控力、课后及时反思等方面入手,有效开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一、开展游戏教学,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效开展游戏教学,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无论是小组比赛、个人比赛,还是全班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的全班活动,游戏的形式都应该提前确定。


例如,开展“兑换元”的游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在其中一组中选出玩具店老板,让其展示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再让其他组学生分组进行游戏,看看大家怎样用最少的钱买来更多东西。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人民币兑换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兑换权重。


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先把游戏在心中过一遍,做到心中有数,也好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的器具,为游戏融入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必要的准备。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游戏的类型对教学的影响。如果游戏是竞争性的,教师应该事先制订并公布能够控制课堂纪律的游戏规则和奖惩机制;如果游戏需要团队合作,教师就要注意控制人数,让每个人都能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开展游戏教学,需要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一成不变地采用一种游戏,学生就会觉得无聊,游戏也就失去了调节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游戏来辅助教学。


例如,刚开始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玩“抱团”的游戏。全班学生根据规则被分成不同小组,抽取一个学生扮演指挥员,指挥其他学生按要求围成一团。每次密码结束后,会有一些学生被淘汰,直到剩下两人。在课堂的中期,教师可以让学生玩“美分”的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获得相同数量的钱,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进行协商,教师做好调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拿到钱。


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教师先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充当营业员和顾客,在“买玩具”“买文具”等真实情境中初步认识元、角、分,并学会怎样换钱,对人民币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尊重学生的求异心理和好奇心,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自主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
 

三、开展游戏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场控力
 

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身体和心理不成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自我控制能力弱。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游戏时,不能放任自流,要适时引导,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确保教学有序进行。


距离美是强大场控力的基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要与学生保持恰当的距离,要严而有度;自信力是强大场控力的关键,一个积极自信、活力四射的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引力场,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楷模、榜样,学生就会真心实意地听从教师的教诲;亲和力是强大场控力的必要条件,教师具有强大磁场的亲和力可以避免现场的混乱,解决大量的无关问题,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不降低。


四、开展游戏教学,需要教师及时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游戏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和成效。对开展游戏后的反思,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整个游戏教学进行整体性的思考,扬长避短;二是通过实践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转变教学理念。


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追求,将游戏融入教学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项。然而,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开展好游戏提前做准备,掌控游戏的时机和进程,要注意组织教学,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不能偏离正常的教学。当然,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利于教学的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做好教学预案,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混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