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数学网课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叶 戴超 发布日期:2021-05-10 09:31:42 |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断了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此特殊时期,长沙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网络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市区教育局统一部署和组织,学校各负其责,层层把关,教师在线教,学生在线学,确保了“停课不停学”的顺利、有效开展。笔者所任教的小学数学学科在此过程中亦迎来了新的挑战,在不断的努力尝试和探索中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总结。 一、组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线下的数学教学活动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图文并茂地演绎知识的精髓,抛出各种数学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自主探究等活动。而网课教学中的数学课堂是散落单点式的,缺乏线下课堂教学具有的群体强化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组织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在线学习,让学生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是笔者安排学生在学习的前一天准备好需要的学具,开展了课前5分钟进行网络打卡签到的教学活动。
二、精准辅导,学习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笔者发现,学习方式的切换对学优生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学困生而言却是巨大的挑战——听不懂、不会做、不能当堂解决问题……网络教学中,教师无法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部分学生短时间内理解不了“单位1”“已知标准量,求比标准量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等,需要教师反复举例引导,进行反复练习才能理解。 由于初始阶段的网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只限于群体的线上交流,这种交流对学困生的效果甚微,于是笔者即刻进行了调整。首先,笔者与每位学生进行点对点的单独沟通。其次,笔者针对每日学习内容的难点、易错点,另外录制单个的知识点解析视频,单独发送给需要重点关注的学困生,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梳理数学知识,并找来一些常见题型,在小视频中针对同一题型,分析用不同方法解题的优劣,使学生们认识到解题策略的重要性。再次,笔者每天根据当天的作业情况,通过电话或语音视频与学生进行沟通,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完成作业来扎实巩固知识点。最后,笔者将每日的作业完成情况,尤其是易错题,在群里进行统一的总结。
三、跟踪听课,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 学生在线学习,教师亦可以同步在线学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网络学习课程对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名师所采用的数学实验、教具、教学方法让笔者大开眼界,同课异构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新的尝试方向。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听课反思,得到启发;通过跟踪听课,发现一些在线学习的盲点,从而录制知识点小视频更好地服务学生。 四、课程衔接,有效融合在线与在校学习 复课后,迫切需要教师做好课程衔接,让在线与在校学习进行有效融合。首先,笔者了解了学生在线学习时的问题,进行总结后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逐项突破。数学知识是有逻辑联结性的,把知识分块、分单元进行整理和检测很有必要,检测试题分为基础题和难度适中题,其中还包括计算和各种图形公式的默写。这样做能凸显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也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
再次,网络授课有一个弊端是学生的学习太紧凑、精炼,几乎没有练习课,而数学的学习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没有练习课,学生学习犹如空架子一般不扎实,且复课后有很多的学生对前期所学的知识已然忘记不少,重新学习是迫切需要的。于是我采取了两节一课的方法,即两个学时用一节课重讲,让知识得到重新建构和加工,这样既可以唤起大多数学生的记忆,也能帮助学困生疏通理解起来有困难的知识点。这个过程相当于重新上课,重点帮助学生理顺难点,这对学生的学习、巩固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最后,笔者开展了面对面辅导,这是日常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辅导内容之一。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衔接措施,学生们在复课两三周后,学习基础有了明显提高,已然做好学习准备,与后面的学习内容的衔接也就得心应手。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既是战疫情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成果应用展示。网课环境下数学教学迎来的新挑战既突然也困难,但只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不断学习和思考,问题最终都能迎刃而解。这个突发的实践是宝贵的,经验总结能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审视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从而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