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8期 总第6008期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8期  下一期
走进文本,与大师心灵交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兴华 发布日期:2021-05-10 16:07:24

几十年前,我曾匆匆地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只觉得先生文笔很美,如诗,如歌,如阳春三月吹来的和煦微风,如漫步森林氧吧呼吸到的清新空气,可就是对文章字里行间溢涌出来的“匆匆”,没有多少感同身受。
 

这一次,因为教学安排,我再次读起《匆匆》,竟然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书之幽境,一发而不可收,思绪像打开闸门的水一样涌出。我突然有种灵动:时光可以匆匆而过,而我们的这篇课文《匆匆》决不能匆匆然草草收工。我要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心境,与文本对话,与大师交流。于是,我拿起了纸笔,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也基本成形——读书分享。
 

我要与学生分享自己读书的收获。我要带着他们一句句、一节节地反复读、反复品,把他们带入书的情境之中,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出大师汩汩泉涌般的至纯挚真之情,品味大师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美及拈叶成兵的行文之妙。我要让学生感受到:好的文章如美食美酒,是有味道的。只有一遍一遍地诵读、体会、品赏,才能得到书之真味。我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表达出来,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如此,学生方能深切感受到文章的美、语文的妙,方能爱上读书,爱上语文。


于是,第二天,我走进了六年级教室。板书课题,审题,读题,反复读题,然后分享我的读书感言、内心表白。五六分钟的时间内,教室里只有我在娓娓而谈。“让我们也走进文本,与语言大师朱自清一起去感慨时间的匆匆、人生的苦短吧!”我的话打破了短暂的静谧,读书声瞬间爆发,此起彼伏。
 

教学按预设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集体进行成果汇报、读书分享,效果没有我想的那样完美,却有着石子落入小河而激起的阵阵涟漪。这是我从教近四十年来,为数不多的让我难忘的一课。
 

一课的教学结束了,我还在深深地思考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语文教学课堂的本来面目应该是什么?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何谓姓语?何谓姓小?“简单语文”如何简单?目标单纯一点——写好字,读好书,说好话,行好文。方法也应该简单一点,教师也应该放开一点,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之后,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学会、学好,并尝试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个人认为,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诵读”应该是师生共同交流分享的一个最重要的呈现方式。一个鲜活灵动的语文课堂应该充盈着美美的读书声。
 

教学展开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但语文教师必须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课堂:语文的教学不是教师的喋喋不休、一味地灌输,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坛坛罐罐。它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与文本共同对话,共同交流、分享阅读文本的收获、成果。教师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只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循循善诱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和蔼可亲的辅导员和督促员。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用心教书,用情育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