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8期 总第6008期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8期  下一期
借助学习单轻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大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丽婷 发布日期:2021-05-10 16:05:55

学习单是一份以教材为基础,以学习情况为依托,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而制订的导学案。语文教师若能利用好学习单,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课前主动进行有效预习、在课堂上积极学习,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使用学习单的益处


1.指引学习方向,进行自我学习
 

先让学生课前预习,再让其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师在教学阅读时通常使用的教学方式。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预习时没有清晰的学习方向。学习单的作用之一就是利用清单上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2.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设计学习单的基础是教材本身,再以课外知识作补充,所以,教师必须将教材研究透彻,且要拥有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样设计出来的学习单才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而教师若想拥有这样的综合能力,就必须不断研究课例、教参等资料,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学时,教师将精心设计的学习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二、设计学习单的方法
 

1.课前预习设计
 

以预习为主的学习单,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前熟悉课文。课前,教师可以查看、检阅学生的学习单,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教学。在设计预习学习单时,需把握好难易度,从课文基础入手,比如字词、课文大意等,这样设计出来的学习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预习课文。


比如,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时,预习的第一个要求是将自然段标注清楚,这样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学生就能快速找到。第二个要求是圈出生字词,用查字典的方法自行解决生字词,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个要求是理清文章脉络结构,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该篇课文的课前预习单的设计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再设置相关的评价鼓励,让学生在解决学习单上的问题之后能够获得内心的满足,潜移默化地提升学习自信心。


2.课堂学习设计


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学习单要与课前学习单结合起来。课堂学习单的设计要更有深度,紧紧围绕课文重难点,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也要有开放性,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现学习主人翁的意识。所以,课堂学习单上的问题要根据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围绕重难点进行有梯度的设置,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学习单才能发挥出较好的作用。
 

还是以《西门豹治邺》为例,课堂学习单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预习好字词的基础上读通句子,进而能够通顺默读全文,并能对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在对课文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在此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围绕重点进行研究学习,以此达到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目的,这也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第三,课堂学习单的随堂评价环节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等,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
 

三、使用学习单的技巧
 

1.课前预习使用
 

一份设计巧妙的学习单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如何充分利用学习单也同样重要,使用得当才能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一旦设计好课前学习单,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根据学习单进行预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预习学习单上的内容给学生适当的指引,以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课堂学习使用
 

课堂学习单在使用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中使用课堂学习单的最好方式就是小组合作。这就需要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协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学习,确保人人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且分工明确。在接下来的交流总结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课堂学习单解决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教是为了不教。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借助学习单将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