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8期 总第6008期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8期  下一期
核心素养视野下结构化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曹伟 发布日期:2021-05-10 16:03:38

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水平,我国正式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是学生具有跨学科理念,且有一定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联结与创新运用,有层次、有关联的结构化教学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片面化、狭窄化、零碎化,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本人将结合教学实践展开论述。
 

一、从核心素养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力
 

新时代的教师要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加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学习力主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Scratch程序设计模块中的“青蛙过河”一课时,很多教师都是按部就班地把教材内容进行演示和讲授,只要大部分学生能够实现青蛙过河效果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然而,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的生成。
 

课堂教学要关注核心素养的落实。在“青蛙过河”这一课例中,教师如果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教材中给出的使用动作控件“在()秒内滑行到X∶Y”,另一种是使用“将Y轴坐标增加”控件。对比两种方法,很显然第二种方法效果更好。因此,教师要能够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探究,在恰到好处的地方点拨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力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二、关注知识联结,让教学更有效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关键是如何将知识进行联结。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Scratch程序设计时,会用到绘制角色和背景的绘图编辑器。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如何使用画图工具箱中的工具,此时使用绘图编辑器来绘制图形基本没有问题。因此,教学重难点就不应该只关注这些基础性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教师要把目光放在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上,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根本要求。在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和实践等探究活动中感悟方法,进而做到有序、有条理地思考,还能够用心去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另外,教师要重视学生体验,以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教学设计不能只流于形式,而是要落到实处。在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更好地贯彻和实践。
 

三、善用结构化理论,重构课堂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给学生讲授孤立的知识和零散的结论,而应该站在学科课程的高度去思考、创新课堂教学,关注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灵活性、全面性和独创性等。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获取知识与技能,而是获得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传统知识传授教育模式,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结构化无疑成为核心素养视野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抓手,结构化的设计、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化的思维等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Scratch程序设计“花朵缤纷”一课时,基于结构化思维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画一个花瓣,慢慢画出一朵花,然后画出各种各样的花朵,有效建构画花朵的基本步骤和思维结构。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结构化设计,从部分到整体,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会在大脑中建构起处理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所需要采用的方法。结构化理论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要学会运用结构化理论开展教学活动,结构化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实践方法。
 

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和任务时必须给学生的思维找到支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度思考。构建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表达融通的思维课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