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E教山东•技术拾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7期 总第6003期 2021年04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7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马树青 发布日期:2021-04-26 14:53:28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音乐教学也因多媒体的运用而变得丰富多彩。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音乐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教学常规。所以,音乐教学更要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以及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例如在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由于学生没有切身经历过那种备受欺凌、硝烟弥漫的战乱场面,所以很难理解歌曲内涵。这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一段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与敌人殊死搏杀的视频,战士们身负重伤,但为了民族尊严,为了国家独立自由,毅然奋战到底。学生们被这悲壮的场面所震撼,瞬间对这首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欣赏课


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抽象的听觉到形象的感受的过程。学生通过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作品,能较快地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例如欣赏音乐作品《万马奔腾》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随着音乐作品的节奏和力度变化,在视频上依次展现相应的场景:万马驰骋在大草原、马儿嘶鸣的画面以及演奏马头琴时的情景,将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结合,使学生们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力度,将学生的情绪很自然地引入到音乐情景中。
 

三、运用信息技术声画结合激发学生情感


传统的音乐教学更注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认为音乐课最基本的就是教会学生唱歌,所以出现了部分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跟唱,而学生却不理解所唱的歌曲内容,没能完全把握歌曲的情况。例如教授蒙古族歌曲时,学生不清楚蒙古族的特点和民族习性,无法把握好歌曲的感情,更不用说如何唱好歌了。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做如下尝试:首先用投影仪展示蒙古族的特色服饰、头饰,再以配音介绍那里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歌词中流露出的对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的感叹。通过这种介绍音乐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方式,教师再去教授歌曲就简单多了,学生也能在优美的画面、悦耳的乐曲中感受歌曲的意境。再如在教授一年级歌曲《小雨沙沙沙》的过程中,先播放春天的视频片段,展现小溪的流水、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及鸭子嬉水等春景,以此吸引学生,使其受到情感的陶冶,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
 

四、运用信息技术化繁为简传授音乐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是丰富学生音乐内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歌曲和欣赏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音乐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具体,乐理知识的教学才能由难化易,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教学如果脱离了多媒体手段,不重视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教学,将音乐知识和歌曲情绪表达和谐统一,才能使音乐教学更加完美。
 

综上,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的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还通过由繁化简的乐理知识和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给音乐教学带来了趣味性,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