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7期 总第6003期 2021年04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7期  下一期
特殊学生的养成教育例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湘 发布日期:2021-04-26 10:07:57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的学生也各有各的个性。面对学生的各种突发情况,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便是不断积累经验,保持一颗沉着冷静的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希望以下案例,会对我们的班级教育有一点启示。
 

【案例一】
 

刚做教师时,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性格倔强、执拗。有一次,快上课了,我赶至教室时,老远就看见他和另一个男孩子扭打在一起。我按压住怒火,询问事情经过,才得知他借了对方的东西不还。我十分恼怒,决定教育他一番,但忽然想到,一味的“强压政策”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我耐着性子,对他说:“先把东西还了,好好跟人家说声对不起。”见我没有训斥他,他很诧异,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小声地嘟哝了一句“对不起”。
 

后来,我了解到,他的父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他动辄打骂训斥。他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后天的家庭影响密不可分,所以他一遇事就如同小刺猬一般,竖起全身的刺保护自己。


我开始转变我的教育方式,化急躁为耐心,一次又一次地与他沟通、交流。沟通中,我减少了“不行”“不对”“不好”这类词语,增加了“行”“好的”“试试”等,不过分夸赞,也不抨击贬低。过了一个月,班里的学生对他的印象慢慢转变了,他也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案例二】


有个男孩,二年级的时候很积极向上,课上经常能看见他那高举的小手。三年级时,他的父母离异了。从那以后,他课上不举手了,整个人显得呆呆的,失去了原有的灵气。我找他父亲沟通几次无果后,决定还是要找他本人好好聊一聊。谈话中,我了解到,他父亲因为工作原因,无法陪伴在他身边,只能把他送去补习班,回家以后也只有年迈的奶奶照顾他。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双方的陪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尤其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人格养成、心理健康。


1.多让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男孩子精力旺盛,活力无限,可以多让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进行劳动教育,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及时鼓励,及时表扬,让他们在同学、教师的爱心滋润下茁壮成长。


2.把目光变柔和,放下教师的“身段”。学生有时闭口不言,不愿交流,往往是因为畏惧教师的“威严”。教师适时放低姿态,并不是妥协、迁就,而是以缓和、学生较易接受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3.做好舆论导向,发挥集体作用。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格往往并不是先天形成的。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抛弃,不放弃。
 

【案例三】


有一群特殊的后进生,他们的父母平时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从不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选择“放养式”教育。这类学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力。教师可以经常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与他们沟通交流,耐心询问今天所教内容是否已经听懂。教师放低姿态,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知识,学习也能事半功倍。


育人,注定是一场修行,不仅修身,还修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这场修行里锤炼自身意志,坚定信念,不断累积经验,如此方能在教育之路上越走越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