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小学生特长型个性化素养培养的模式与途径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廖英 叶柳 发布日期:2021-03-29 13:31:36 |
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现代小学素质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学科的教学方向,进而引导教育形势的发展。本文将对小学生特长型个性化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并寻找优化途径,以期为深化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多元化发展机制贡献一份力量。 一、小学生特长型个性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当代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对学生受教层面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具有主动性,对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素养的构建与形成来源于教师的引导。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令其能够拥有独立的思想意识,进而成长、成才。基于个体的差异,以特长型、个性化为核心的素养培养模式更具优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小学生特长型个性化素养培养模式的结构要素 1.小学生特长型个性化素养培养模式立体化
小学生特长型个性化素养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索,对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体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要将个性化素养培养和道德与法治学科资源进行整合,以人文与法治课堂为载体,借助课前学习、课堂实践学习和课后延伸学习三位一体;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家庭和学校、社区教育等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强化个性、优化特长,做到知行合一,驱动特长型个性化素养培养模式的深入化构建,形成良好的素养培养氛围。 3.小学生特长型个性化素养培养模式科学化 在以人为本的当下教育体制内,学生是素养培养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亦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小学素养培养阶段,各年级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感悟能力等有所不一,需要进行针对性、个性化、差异化的设置,使相关的素养培养内容能够更加科学化、严谨化,进而发挥素养培养教学的人文推动作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三、创新小学特长型个性化素养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
素养培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优秀的综合素质”成为一种意识,渗透进学生的行为认知里,让“人文素养”变成习惯。一方面,通过编制综合素养能力学生评价体系标准,根据学生特长项目进行专业化的评判指标,为开展特长型个性化素养培养教学课程提供简便易行的测量方法与评价指标,为深化素养培养理论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案例,使培养的各项工作能够配合得更加严谨。另一方面,通过荣誉奖励、物质奖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持续强化素养培养工作的实效性,在良好的竞争氛围中对其特长进行优化。 2.强化特长型个性化素养培养管理机制 以“特长型”“个性化”为核心,紧紧围绕“一团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教学目标,由学校发挥引导作用,对已有的多个社团项目进行专业深挖以及多元探索,不断健全素养培养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校园活动、课堂互动、课外实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特长发挥以及兴趣探索,并针对不同的教育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其更具差异化和优化性,并有效地促进学校办学理念的强化及教育教学措施的改进,全方位推动家校共联机制,健全小学素养培养机制。 3.拓展特长型个性化素养培养模式体系
四、结语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