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审美规律创新古诗教学 看图赏文激情《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绝招“克服”摩擦力
教学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1期 总第4081期 2010年11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1期  下一期
遵循审美规律创新古诗教学
来源:射阳县海通小学 作者:卞水清 发布日期:2010-11-09 09:05:48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读之可以娱目,吟之可以娱耳,味之可以娱心。”古诗教学的实质就是审美教学。教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古诗的特点,注重学习过程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一、体验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精确工整、凝练含蓄。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句,第五、六句讲究对仗。即“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工整严谨,又极其贴近生活,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再如王维的《鹿柴》诗句“但闻人语响”,“响”包含有“声音”和“声音的回响”这两层意思,与前一句“空山不见人”连起来就显得形象逼真。正因“不见人”故只能听到人的声音,正因是“空山”才能有声音的回响。一个“响”字真是一字激起千层浪。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形、读出古诗的神、读出古诗的味。用王菘舟老师的话说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地诵读,就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给它个委婉地诵读,就是眼与口谋、口与耳谋、耳与心谋、心与神谋地诵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诗的美有50%是通过朗读、吟诵品味出来的。
     二、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的韵律美离不开声音的节奏与押韵。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韵律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可采用“斜线式”“破折式”“平仄式”“辙韵式”等。所谓的斜线式就是将诗句用斜线划分停顿,如“春色/满园/关不住”;破折式,即用破折号分隔诗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平仄式是根据声调的平仄确定基调,普通话里的阴平和阳平就是平,上声和去声就是仄。教师在启发学生朗读时可把握平仄规律,即“平声柔而长,上声厉而举,去声轻而远,入声短而促”的规律,巧妙地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文。一般对偶形式的五言诗可采用“— — — | |,| | |— —”,七言诗可采用“— — | | — — |,| | — — | | —”等。辙韵式即从诗的押韵入手,运用合辙押韵的规律,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如韩愈的《晚春》采用的是“人辰辙”,柳宗元的《江雪》采用的是“乜斜辙”等,对于这些规律,虽不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但教师在教学中是可以借鉴的,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学生读好古诗,读出感情。
     三、体验诗的结构美和技艺美
     古诗的结构美,主要体现在结构的有机整体美、均衡对称美上。以《泊船瓜洲》为例,诗中“绿”字不仅把江南的美景和春风的关系巧妙地表现出来,同时又能唤起人们的联想。由春草的“绿”引起“春归”的念头,这就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联系起来,均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其结构技艺之美令人赞叹。再如《三衢道中》“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在构思和剪裁上都颇见匠心。“不减”和“添得”对照,既暗示了诗人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也细致地表达出旅人的愉悦之情。本来在山中路上看到葱葱郁郁的美景,听见黄鹂的婉转鸣叫是极其平常的事,但诗人联想中加进了“来时路”的回忆,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这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情趣,同时也突出了这次旅途的独特感受。
     四、体验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体验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古诗意境的重要性。侧重于写自然山川草木的作品,都记下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奇形异貌。至于那些为人物活动而设计的环境和背景多是作为抒情的凭借和手段。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只是巧妙地注情于景中,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却“恰与花鸟同忧乐”。
     在古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从他们大脑储存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所需的信息,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从而体现古诗的意境美。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诗,要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想象游园中的情景,把万紫千红的景象展现出来。学生想象的越丰富,就越有助于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试想,诗人游园看花进不了园门,本是一件扫兴的事,但诗人却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从而体会到了另一番乐趣。那千姿百态,绚丽诱人的园中之景,不正是诗人内心的春色吗?
     在古诗教学中,有些语句还要透过字词看到诗人的寄托,看出诗的寓意。这就需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如李贺的《马》,不是为咏马而作。联系李贺的生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看出李贺一生怀才不遇,倍受打击,因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而郁郁寡欢。当时唐王朝声威下降,西北边境时有外族入侵,李贺希望能有一个施展自己抱负的政治环境,做一番大事业。“大漠”“燕山”两句就是诗人所希望的施展抱负的环境。“何当”“快走”写出了诗人炽热的希望。“金络脑”“踏清秋”实为诗人雄心的吐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