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初中生的心理你该懂 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数学课堂提问四关注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1期 总第4081期 2010年11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1期  下一期
老师:初中生的心理你该懂
来源:洪泽县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李长茂 发布日期:2010-11-08 15:29:29

     培养学生在初中阶段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主观上帮助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成效,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科学把握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过程,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工作。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的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生活、学习、身体、心理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时期,处于一个矛盾重重、令人烦恼又充满希望的时期。
     1.渴望独立与依赖性共存。这一阶段的孩子一方面经济上尚未独立、生活经验不足,必须依赖父母;另一方面,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昔日在他们看来是完美无缺的父母和教师也存在许多缺点和问题,不再一味盲从教师和父母,遇事开始独立思考。
     2.相互矛盾的情绪表现。这一阶段的孩子由于神经系统机能还不成熟,兴奋和抑制过程还不平衡,有时一件小事也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比如为取得一点好成绩而欣喜不已,或者为受到某些挫折而悲观丧气。他们的情绪既表露于外,又隐藏其中。这种易冲动、不冷静又温存细腻的特点,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矛盾性。
     3.重视同伴友谊,趋众倾向明显。初中生相比起小学生,更加喜欢交朋友、讲义气,朋友关系也比小学生稳定。他们常常以志趣相投,个性特点相似作为基础,而且非常看重同伴间的关系。如果说小学生受成人和同伴的影响几乎相等的话,那么初中生受同伴的影响则开始超过受成人的影响。家长、教师要对他们的交往给予积极的引导。
     4.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初中生开始把目光对准自己,关心自己的一切,也开始关注别人的心理活动。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很强。对于出现的问题,不仅关注结果,还会考虑人的动机和目的。他们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喜欢动脑子想问题,爱与他人辩论,有时会显出偏激、固执的特点。
     二、教学策略
     1.注重情感教学,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学生喜欢某个老师,往往就喜欢这门学科,反之亦然。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会唤起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自身无穷的潜能。知识的传授要以学生自主互动为主;讨论、提问、讲解要重视学生的好奇心,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业练习要给学生以肯定;课后检测,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形象美、教态美、语言美和情感美,让学生从师生情感中吸取向上的力量,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喜欢学习、积极上进的心理环境。
     2.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理想价值观教育
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远大理想,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正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内容,培养孩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3.把握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习的源动力。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魅力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渗透这些魅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要让学生体会听说读写带来的愉悦,数学要让学生感受解出难题获得的快乐,音乐要让学生感受激发与表达情怀的舒畅,绘画要让学生感受作品完成的快乐,物理、化学要让学生感受实际应用的收获……
     4.抓住教学时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知识理解有困难,遇到解不出的习题或考试失利时,教师要给学生以鼓舞,增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有时也可在教学中故意设置障碍,然后让学生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真切地感受到困难是不可怕的。学生具有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索,造就良好的学习品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