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E教湖南•教研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3期 总第5979期 2021年03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3期  下一期
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宋兰花 发布日期:2021-03-01 09:48:53

小学生在汉字书写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别字,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纠正错别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错别字的成因
 

1.汉字的复杂性
 

汉字结构复杂,数量庞大,多音字、多义字、形近字众多,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较难掌握一些复杂的汉字。
  

2.学生的认知局限


小学生对物体的判断主要以整体轮廓感知为主,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认知能力较弱,他们在记忆字形时,往往只注意到了明显的部件,容易忽略细节。所以,学生在书写汉字时,经常出现“缺胳膊少腿”或“画蛇添足”的现象,同时容易混淆形近字或者音近字。例如“一幅画”的“幅”和“一副对联”的“副”,由于这两个字的音、形相近,学生们很容易将其混淆。再如成语“悬梁刺股”,“股”的本意是大腿。而一些学生不懂这个成语的含义,会将“股”写成“骨”。加之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玩心较重,课堂自制力较差,部分学生难以集中精神听教师讲课。
 

3.教师机械、落后的汉字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会影响学生的学,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汉字教学中,部分教师局限于传统识字教学法,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生字,导致识字过程索然无味,学生只能形成短时的识字记忆。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统一教学,这也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


4.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部分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不惜将标准词语进行改写,如“咳不容缓”“默默无蚊”“随心所浴”等,严重误导了小学生,影响了学生对汉字的正确学习与记忆。
  

二、错别字的纠正策略
  

1.寓教于乐,改进教学
 

首先,教师在生字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如在象形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物品图片,讲解字与实物的共同之处,如“羊”字就像一只现实中的羊,有两个犄角,有骨有肉,最后的一竖,就像是它的尾巴。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汉字集音、形、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强化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有效提升学生识字效率。如在教学“脖、臂、肚、腿”等生字时,教师可以圈出部首“月”,然后用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汉字历史,知道“月”与身体有关,掌握“月”字旁的由来,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有关身体部位的字多数都是“月”字旁。
 

再次,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利用音乐、顺口溜、谜语等趣味方式,帮助学生识记、区别形近字、同音字。如“辨、辩、辫”的区别一度令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甚至不少高年级学生也不会正确使用。教师可以抓住字义相关的部件,将它们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争辩用语言(讠),分辨用“眼睛“(丶),小辫丝线拴(纟)。教师还可以结合歌曲《生僻字》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最后,教师还可以开展有趣的字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交流中温故知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呈现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趋势。小学生的记忆多数是短时记忆,若要减少学生写错别字,教师必须经常带领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新知。如我每月都会让学生来当“生字小医生”给同学的作业上的“生字宝宝”进行“治疗”。
 

2.授人以渔,自主修正
 

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善于记,乐于写。字典是我们识字的好帮手,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多数学生会把字典束之高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使用字典,并经常检查、反馈,让学生随身配备字典,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在学习时遇到了不熟悉的汉字时,家长和教师要慢慢引导学生及时查阅。这样学生对字词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让学生避免“一错再错”。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错字本,专门收集易错字词。闲暇之时翻阅,持之以恒学习,错别字一定会越来越少。
 

小学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虽然这个过程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找出问题的症结,找到合适的策略,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能够让错别字远离学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