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E教河南•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1期 总第5962期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1期  下一期
试论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海瑞 发布日期:2020-12-28 15:11:07

这学期,在进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推进课外阅读,力争提升学生对整本书的概括和建构能力。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太好操控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阅读教学多以读书交流和知识竞答形式呈现,而读书交流和知识竞答往往会因时间关系难以达到全覆盖的效果;在课余时,虽有充裕时间阅读,但很难实现有效监管。因此,如何让学生参与阅读并对阅读中的整本书进行细致的梳理,是一直困扰诸多语文教师的顽疾。现在,借助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就能比较便捷地帮助学生对书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整本书的轮廓与梗概。
 

想法固然美好,但要真正付诸实践依然需要不断地尝试、总结和实验。看似简单的一张思维导图,要描绘出一个故事、一个章节、一本书的概括内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谈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了解思维导图的概念


经查阅资料,我熟悉了思维导图的“发展与演变”。思维导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受“达·芬奇笔记”启发而发明的一种发散性组织思维的工具。对“读整本书”来说,它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笔记方法,已经在欧美多个国家风靡了很久。2003年,有“中国大脑先生”之称的董海韬把它引进中国,随后它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学习、工作中,目前有一些教师正尝试在教学中使用。一般说来,思维导图呈现的形式有好多种,其中“思维导图”“树图”“鱼骨图”最常用。具体说,“思维导图”“树图”用来呈现知识之间的隶属关系和联想,“鱼骨图”主要用来分析、体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当然也有人用“鱼骨图”进行分类归纳。
 

二、明确思维导图的作用
 

思维导图最大的优势是:提取信息、分类梳理、整体把握;引发思维,理清思路,增强记忆;复述故事,提供思路,避免遗漏;方便交流,互通有无,提高认识。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性,在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时会相应出现学生接受程度各不相同的现象。对这一点,教师要有先期思想准备,切不可因效果各异而产生误会乃至质疑思维导图的实际效用。


三、尝试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


为了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我在提升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中尝试着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来整理阅读。


在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我主要采用如下几个步骤方法。


第一步:出示思维导图模板,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第二步:根据不同的书目,确定不同的思维导图必须要有的内容,比如人物关系、相关事件以及得到的启发等。


第三步:鼓励并引导、协助学生尝试制作思维导图。


第四步:共同鉴赏思维导图,完善并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
 

第五步:带领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述说课外阅读内容。
 

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借助学校开展“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契机,我带领全班学生共同读完一本书后没有紧接着读第二本书,而是停下来引导学生再读第二遍。


这时候,我根据书的体裁提出几个各不相同的主题,有关于人物关系的、关于事件的、关于主题思想的、关于启发的(一言以概之:一本书中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中心主题词),然后引领学生进入实践。


1.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训练点,引导学生梳理内容,提取信息。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让学生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梳理总结。
 

2.抓住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从中推演事件对主要人物的成长产生的影响或转变。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发现孙悟空的品质特点,便于后期的持续阅读。


3.抓住人物品质,引导学生在梳理中逐渐理清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进而走近作者并深入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狼王梦》中“紫岚的命运”,让学生通过故事情节寻找“为了追求成为狼王的梦想,将命运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执着。
 

有趣的是,在尝试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整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概括能力很强,思维比较缜密,制作的思维导图非常精美。我将这些学生的思维导图绘制成课件,编制成册在班里分享,以此帮助阅读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进行观摩、领会、提升。此外,在为整本书进行梳理并借助思维导图呈现读书的结果时,我发现80%以上的学生在梳理中对书本内容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不再是片面的碎片,而是站在全书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如此,即便是没有读过书的学生也能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和认识人物、故事、情节、结局以及演绎其中的冲突、矛盾等,从而对整本书有了清晰的轮廓性认识——这样,虽不能陈述细节,但可以说出大意,也算是有了收获。
 

五、结语
 

由于时间关系,我对思维导图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但我还是坚定地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坚持做的话,那么对他的思维条理性会是很好的训练。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面临越来越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如果学会了借助思维导图整理思路和归纳要点,就可化繁为简、有条不紊,从而从容不迫地学习并使用知识。


对我而言,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更加注重并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制作思维导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