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浅谈文本解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颜士年 发布日期:2020-12-14 09:49:04 |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赏析要到位。小学生由于阅读积累较少,阅读能力不足,对文字的把控能力较差,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益发显现出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拿到一篇教材,要揣摩编者的用意: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这篇课文怎样体现单元的语文要素?这一单元在全册教材中又是什么样的地位?对前面已学的语文要素又是如何体现和巩固的?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从而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其次,教师要学会利用文本材料,教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主题、情感,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那份情感的,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的背景,尝试着与作者对话,以便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 六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丁香结》一文,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有点深奥。教学时,我从作者宗璞的创作主线出发,帮学生一步步梳理:课文先是描写了街道两旁的丁香花,学校里的丁香花,作者斗室外的丁香花,接着是古诗句中的丁香结,最后引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如此,文章的写作顺序就清晰起来。我没有按课文的顺序一节一节地教学,而是把文章内容进行整合,先让学生找出描写丁香花的姿态、颜色、气味的语句,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感悟修辞。随后,让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来理解作者说的“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这样解读文本,自然就能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效地解决阅读难点。 最后,教师还要紧扣学段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选取文本中适合学生的内容,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整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既不拔高也不放低要求。
最后,品读关键词句,加深理解与体验。 如教学《开国大典》,我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以下句子并思考:“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只听见”一词出现两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齐”又出现了两次,从中可以感受到人们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读着读着,就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学完《草原》一文后,我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草原上那一匹奔驰的骏马,会发现草原上哪些乐趣呢?与同桌说一说,并写下来。这一安排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描绘出作者笔下草原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情景,又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抒发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和体味。学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后,让学生看着插图去想象五位壮士跳崖前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和同桌说一说并写下来。学完《七律·长征》,想象一下红军战士翻越岷山以后,看到那皑皑白雪喜笑颜开的场景。每篇课文都有值得我们去进行读写训练的切入点,只要训练扎实,自然就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应用好文本解读这一方式,结合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