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E教吉林•家校共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9期 总第5950期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9期  下一期
制订共育策略 提升共育质量——松原市乾安县第一小学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家校沟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孝红 发布日期:2020-11-30 14:38:26

松原市乾安县第一小学以“三通过、三统一”和“一引导、一共育”的工作策略实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成立机构,制订策略
  

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林芃任组长,副校长张孝红任副组长,各年级组长为组员的“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家校共育”工作的实施推进。
  

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会上,家长可以和老师面对面交流,讨论解决家校共育的难题。
  

实行“三通过、三统一”,即通过对家长、教师的培训,使他们在基础教育观念上达到统一;通过倡导互访(家访、校访),使家长、教师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管理方法上达到统一;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上达到统一。
  

开展“一引导、一共育”,即由学校引导建立起长期的有效机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实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资源大整合,有效地实施家校共育,开创基础教育新局面,办出学校素质教育新特色。
 

利用平台,提升质量
  

通过“互联网+微信”的方式使家校沟通更便捷、更有针对性。学校创编了入学导行“码课程”,共分三个篇章内容,分别是“礼貌篇”“课堂篇”“常规篇”。班主任会定期在班级微信群里发送相关篇章的二维码,学生和家长可以利用手机扫码在家共同观看,实现“亲子共成长”。
  

学校充分利用“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教师按时提醒学生和家长观看专家直播讲座,帮助家长提升育人能力。另外,教师还会组织学生与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每周根据年级特点发布的具有连续性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这些育人新方法的冲击、亲子之间的互动都成为了家庭教育有效的助推器。
  

为激励学生及家长使用平台,学校实施了许多方法。首先,建立了表彰奖励机制,促使“家校共育”工作常态化。学校针对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定期评选综合实践活动小达人,并为其颁发证书,同时,学校将小达人完成的诸多实践活动在学校校门口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并把这项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针对家长观看视频直播、上传观看心得、互评、点赞等情况定期评选“家校共育模范家庭”,把对家长的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并把教师组织、督促家长观看专家视频直播、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核中。
  

其次,建立“家校共育班级周志”,为家校共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家长可以在“周志”上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在对自己教育子女有启发的“周志”后面用红笔画上一个三角形,以示鼓励,同时将自己育儿的经验教训,以及当时的解决办法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周志”由老师收阅并做相应的简单答复。“家校共育周志”是对“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的补充,能更好地积淀家校共育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家校共育。
 

多方努力,初见成效
  

实现了以“平台化”促进“常态化”。现在教师和家长日常都能充分利用平台,班主任借助平台进行活动的发布、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生活的反馈、教学资源的应用;家长借助平台进行作业的提交、资源的应用等。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完成率每周都是100%,观看专家直播讲座的人员每次都不低于1000人。观看专家直播讲座已成为家长的一种习惯,亲子活动更成为家庭和谐不可或缺的项目。
  

实现了以“数字化”提高“系统化”。教师充分利用平台中的教育教学功能观看优课视频,并把这些资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实现了以“活动化”带动“过程化”。学校充分利用平台中发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一年的坚持,学生提升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克服困难、挫折的毅力;家长也懂得了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教师不仅掌握了与家长沟通的技巧,而且也从中感悟到了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实现家校共育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发力、协调合作,这是一个曲折、长期的过程。松原市乾安县第一小学将克服“家校共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抱着“我将无我,不负使命”的决心,为实现家校共育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