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E教河南•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8期 总第5944期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8期  下一期
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州市上街区中心路小学 王小翠 发布日期:2020-11-16 10:14:15

一、积极心理学的由来和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感受到幸福快乐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下,能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潜力,进而有效提升行动力、执行力并高效应对压力。多年来,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十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理格曼、劳拉·金和谢尔顿开创了积极心理学研究风潮,但他们定义的积极心理学是一种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其实,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心理学家特曼对高智商人群以及婚姻体验的研究和荣格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在过去战争年代,心理学家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因战争而身心受到损害的人,通过一系列沟通手段缓解或消除病人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悲痛情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学的主流价值目标取向是在病理、负面的情况下对产生心理疾病的人群进行治疗和帮助——这种心理学模式,就是目前所谓的传统主流心理学(也叫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重心是将心理学作为解决心理困境、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在发现问题之后进行治疗和修复。研究表明,即使心理学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有显著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心理出现问题的人数仍在不断上升。由此,心理学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还未出现心理问题的健康人群,利用系统科学的手段探寻人心理上的活力和美德等积极部分。就马丁·塞理格曼而言,心理学应该探寻并培养人天生的才能与美德,帮助人有意义有使命感地活着。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继承了很大一部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比如量表、访谈、实验法等,同时还吸收接纳了经验分析法、现象学方法等一系列人本主义方法。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对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接受与满足;在社交中具备友善、正直的态度和交流沟通的能力及勇气;对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探讨及个人责任感的体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个人的幸福感,目的是激发人自身的积极潜力从而拥有幸福的人生态度。其理论强调通过积极的视角、积极的途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体验与问题,追求完善美好的发展状态。


二、中小学校内积极心理学现状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其重点内容是建构和规划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的健康与幸福,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国内,校园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多是中小学校以及中职院校的学生群体,而对有关教师的心理品质调查研究相对来说要少很多。对教师而言,积极的心理品质一方面可以帮助其保持自身身心健康,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其提升传授知识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当前,国内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超强的工作强度,但是教育职能部门很少关注并给出解决方案。于是,很多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和严重的心理落差,而这种心理态度如果出现在日常授课中,就会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
 

如何使中小学教师在高压力环境中保持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是现代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积极心理学研究显示,当组织成员处于积极心理状态时,其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会明显提高,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管理中,可很好地疏解他们的各种不良情绪,从而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起到显著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三、教师积极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当前,对教师心理健康定义的探讨,还没有总结归纳出一致认可的结论。“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标准及测评体系研宄”课题组(2018)在《中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概念与结构》中,通过在全国各地大量采取的数据样本,从职业道德、职业情绪、职业能力、职业适应四个方面,对国内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


国内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主要着手于消极心理问题在教师群体中的症状调研,受试教师群体涵盖范围较广,从幼师到高校教授都有涵盖——研究表明,有很大一部分受试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理想,较高比例的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同时一些教师还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国家培养新生代人才的主力军,教师的身心状态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会有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在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有五分之一左右的教师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压力控制困难等负面心理情绪,而更高比例的教师则存在着量化程度较低的相关心理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研究还比较少。从范会勇、常颖对辽西幼儿园教师积极心理健康作的研究报告中可以发现:根据量化统计,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赵科、杨丽宏等人在云南农村中小学利用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测试工具对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评估测量显示:在云南农村中小学中,年龄、教学资历、学历等因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影响。综合看,调研区域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成年人的水平。


研究表明,不同教龄的教师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绝大部分国外机构和研究人员都很重视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认为教师可以同时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这个提议实质上关注的也是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此外,在文献调研中也发现,研究者对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量化性调查研究数量非常少,现有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心理健康与人口学变量的相关度分析,而对教师积极心理健康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度探究分析则非常缺乏。


四、结论与建议


作为中小学生科学文化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的践行者和引领者,中小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独立健全品质、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是否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与能否履行教师义务、完成教学培养任务密切相关。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对此,从帮助培养教师的积极心理学品质角度,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帮助教师制订发展规划。学校有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师也应该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划。只有制订了符合学校实际、符合教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才可能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坚定职业理想与信念。研究调查表明,坚定的职业理想是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二,社会、学校给予教师更多更全面的支持。在研究调查中发现,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加强教师、学校以及社会支持是帮助教师培养健康心理状态的关键环节,比如职业发展、工资待遇、职称评选、心理评估等都需要学校、机构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系“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CJYC19170155)研究成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