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E教吉林•家校共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8期 总第5944期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8期  下一期
课题引领助实践 家校平台促融合——公主岭市范家屯铁路小学家校共育工作取得新发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高雪 发布日期:2020-11-16 10:02:22

公主岭市范家屯铁路小学结合本校实际,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着力提升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并通过强化家校联系,使家校共育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
 

2019年6月,学校申报的“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研究”子课题“新技术背景下家校合作研究”课题正式立项,7月,举行了开题仪式。目前课题进展顺利,已进入到实质性的实验研究阶段,并取得了阶段性的实验成果。


更新观念,理论导航
 

1.加强教师理论培训
 

为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课题组定期开展培训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课题组成员对加强家校联系的方式方法有了深入了解,他们的行为和观念影响着课题组外的教师及家长。有更多的教师要求加入课题研究中来,更多的家长开始主动联系学校。
  

2.举办家长研讨班
 

2019年8月25日,学校组织召开了家长会,家长学校校长高雪发言,优秀家长代表做经验分享。会上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建议家长记好学习笔记。家长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自学,不断掌握教子方法。
  

3.利用新媒体和平台探索家校共育
 

学校还要求家长收看电视上关于教育子女的节目、上网查找教子方法,并推荐“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公众号,让家长通过学习专业、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不断更新自身观念,改善育儿的方式方法。


深入调查,分析成因
  

自学校成立课题组,研究“新技术背景下家校合作研究”课题以来,学校制订了本课题的实施方案,确定了课题的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具体工作进度等详细内容。通过研究,学校发现影响学生行为、学习习惯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
  

1.学校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应试的指挥棒依旧左右着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2.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深,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导致学生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另一方面,家长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日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资料,做完课内做课外。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加之现在的家庭,几乎是三代组合,“隔代亲”现象比比皆是。家长的溺爱和过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另外,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这是造成学生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
  

3.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提升教师素质也十分重要。
  

4.周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结合不够,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更是小学生易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问题,实验研究
  

1.建立“家校联系簿”
 

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簿”,让学生和家长通过与老师沟通,解决一些困惑。
  

2.提高教师的育人观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我的教育故事”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中分享经验,提升教师的育人素质。
  

3.提高家长素质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家长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和文化修养,使其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示范作用;向家长们讲解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传授育人教子的艺术;做好家访工作,定期召开家委会、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现象并给予引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校家校共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今后,学校将依托“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不断提升家长参与意识,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社会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编写,认真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扎实有效地推进“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