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E教吉林•教育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7期 总第5938期 2020年11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7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策略探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春市南关区平泉小学杨淑波 发布日期:2020-11-02 16:17:09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载体,是获取外界信息、认识世界、拓展思维并学习性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走近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生本对话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和课程的融合都做了必要的阐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以一定的阅读教材或课外读物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世界,进而达到综合性人才全面多角度发散性培养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教师想上好这门课程,必须让学生对阅读不再感到枯燥,而多媒体与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恰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热爱的事情。
 

一、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要促成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就要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提倡多角度、多方面、有选择性的阅读,注重每个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进而引导每个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师要发展并开拓学生的阅读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只需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在阅读时更有动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中低年段心智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创建一个有趣味性的阅读氛围格外重要。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写景的课文时,教师结合学生乐于了解我国大好河山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创建一个桂林“实景”的教学情境,利用幻灯片播放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图片,以此点亮学生的目光。再播放南方独有的丝竹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地融入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到桂林山的奇、秀、险,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刺激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性及课堂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跳出文本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接触的文本资源,并与文本进行深入灵魂的对话。例如,教学古诗《使至塞上》,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王维的生平及成就、写本首诗的背景等相关资料,为体会诗句中孤独悲怆的意境,感受大漠独有的雄浑壮阔的景色,感悟古诗作铺垫。再例如,以《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为引导,使学生深入接触文本,并在接触中感悟文本。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重拾前人之路,进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完成小学语文知识层次的自我构建,完善小学语文课本外的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有机融合。在阅读方式上,采取朗读、默读紧密结合的方式。以多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在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之时早早树立正确的三观与自身奋斗的理想,进而对未来人生有所规划。
 

三、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开放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堂氛围的自然生成,尊重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体验。教师要给学生留足领悟思考的时间,为学生不同思维的碰撞搭建平台;要从作者的视角解读文本,从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篇课文,通过PPT展示教师辛勤工作的图片、学生成长历程的图片,并配乐朗读课文,之后再进行一分钟以“我成了你之后”为主题的即兴演讲。这样,既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突出了朗读,又强化了阅读;阅读教学效果显著。
 

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碰撞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强化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推动学生之间不同思维方式的对话。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群谱,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又各具特色,因而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人物形象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一段《刘姥姥进大观园》视频让学生赏析,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揣摩角色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补白,仔细考虑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等。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合作表演,增强了学习兴趣,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再比如,教学《天山牧场》一课时,文本的突出特点是作者动词的准确运用。教师教学时可以通过课件先展示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再出示一句将动词替换后的句子,二者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文本中动词的精妙之处,使学生体会到“抓词理句”这一学习方式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渗透阅读方法指导
 

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教师应结合不同的课文设计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领悟阅读方法。例如,在学习《哈尔威船长》时,体会船长的形象很重要。在教学中,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把学生带到文章中,让学生抓住当时混乱惊慌的场面和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利用这样的情景铺垫,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船长的镇定、机智,体会船长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巧妙,对稳定大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也学会了在描写刻画人物的文章中寻找人物鲜明特点的方法。
 

六、适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注重日常养成
 

小学生虽然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但可塑性非常强。在这个黄金时期,教师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将来的初高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阅读的黄金时间是清晨和晚上,每天早晨到校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然后再上课。下午上课前,还可以播放一些经典古诗、成语故事等,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会让学生喜欢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教学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因此,作为学生的启蒙者,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由多读书、读好书,变为好读书、乐读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