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E教江苏•智慧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7期 总第5938期 2020年11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7期  下一期
南京外国语学校:注重实践引领前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0-11-02 15:30:28

南京外国语学校(下称南外)是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于1963年创办的全国首批外国语学校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外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办学理念,努力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积极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基于文化基础与批判思维力、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力、现代人格与社会行动力、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素养,学校构建了包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及荣誉性课程的金字塔式课程体系。
 

为大力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智慧校园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传统教育方式,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育管理方式和工作推进机制的创新,创建智能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环境,提升教师善用技术、善用资源、善于教学、善于评价的信息化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的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
 

一、领导高度重视,创新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
 

为切实做好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邹正、书记刘前树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规划智慧校园发展方向和建设项目。为使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任命教学保障处主任为首席信息官,每门学科均由教研组长负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工作,各个职能部门都有一名人员专门负责推进部门信息化工作。


全校教师积极开展智慧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学校大力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继续推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移动教学项目,英语教师费诚和物理教师乔兰分别运用科大讯飞教学平台等对全校教师开设网络环境下的移动教学示范课。学校2016—2017学年论文报告会暨第17届教育论坛以南外校本课程的信息化、国际化、本土化实践探索为主题,引领全校教师共同学习。


在开展智慧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创新智慧校园管理模式。2018年,学校着手建设智慧空间管理系统,在“新高考”“智慧教育”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学校开始探索智慧空间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空间和教学服务进行升级、创新。
 

二、学校加大投入,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


2017年,为加快软硬件建设步伐,确保成功创建智慧校园,学校投入650万元按计划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建设项目,包括网络中心改造、校园IP数字广播系统改造、校园电视台音视频媒体改造、数字图书馆升级、远程视频教学会议系统建设等。
 

2018年,学校投入800多万元,完成智慧校园第二阶段的建设。为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学校对数据中心的防火墙进行更新,部署了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实现实名制上网;对全校师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按照南京市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认真清理教育移动应用程序工作;对网络中心不间断电源系统实现了扩容,确保网络中心安全,保障学校各项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建设智慧校园移动教学系统,将大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改造,为全校教师配备移动教学设备。同时,为加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对校园电视台演播室进行升级改造,建设虚拟场景,拍摄精品教学资源,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
 

2019年学校持续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投入100多万元完成校园管理物联网平台的建设,对学校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需求,开发了系列应用软件平台,真正实现校园办公无纸化、移动化;对学校的安防监控系统进行了扩容和升级,监控视频存储可达到90天。
 

三、勇于探索实践,坚持创新树立典型示范
 

教育教学是学校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环节上,学校要求教师上课时按照内容和实际需要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学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要求所有教师采用电子备课的办法,所有教案实现电子化。在确保大方向统一的前提下,为实行个性化教学,学校提倡教师二次备课。目前,学校正在提倡广大教师将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及时上传,以便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质优量大的教学资源。
 

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后备人才是新世纪以来南外的努力方向,学校创新性地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荣誉性课程三个梯度着手,开展融入全课程的“STEM+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立体融合”。


学校通过聚焦人才培养、构建融合课程体系、组建教师团队、创新联合教研模式、联动社会资源、创新联合培养机制等途径,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不断创新,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也不断加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