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随文练笔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思考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东台市时堰镇中学 纪卫华 发布日期:2020-10-05 13:43:18 |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两大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两者不可孤立,应当互相融合,相互促进,方可事半功倍。
从板块理论角度来看,阅读与练笔这两个板块不是孤立静止的,应该是漂移的,是会碰撞的,更应该是叠加的。而这潭活水的弄潮人应该就是语文教师。阅读为练笔提供了理论支撑,练笔又是阅读的延续和实践演练。因此,随文练笔筑就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理想平台。 一、随文阅读给予练笔情感共鸣点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为“我”去买橘子时父亲艰难的背影,怎能不落泪?看到为了却终生心愿,忙碌了一辈子终于建起了新屋,又有了新的台阶却老去了的谦卑的父亲,怎能不心生崇敬与怜悯?散步的一家子中老爱幼、幼尊老,其乐融融,除了感动和欣慰,又怎能不深思父母肩上那沉甸甸的担子,去渴求为人子女那应尽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呢?因阅读而生发情感的共鸣,学生便自然而然有了表达的动机与兴趣。 二、阅读为练笔创作提供了样式思路 学生是习作路上的新手,他们需要问路,需要向导。随文阅读恰好为随文练笔中的学生指引了方向,帮扶了一把,再逐渐放手。 模仿是人的本能,有时又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措施,练笔的一条捷径就是随文阅读后的仿写。当然,仿写只是一种仿照,不能生搬硬套,不知灵活变通。在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一单元仿写作文练习中,一位学生机械模仿《安塞腰鼓》写了一场篮球赛,只把“鼓”变成了“球”,这是不动脑筋的行为,对提高作文水平毫无意义。再如一个学生在写《〈傅雷家书〉读后感》时大量引用原文,而读后感悟的内容却寥寥无几,这显然是主次不分、有失偏颇,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学写此类文章的通病。 学生习作的技法与思维需要教师的引领帮扶,教材中的文章、筛选过的网络优秀范文、教师现场的下水文、学生的优秀习作、练习资料中的短文阅读等都可以作为好的作文指导案例,甚至学生中不成功的习作都可以拿来剖析,通过师生集中阅读评价、质疑修改、再次展示的方法,引导他们掌握读后感类作文“引—议—联—结”的基本写法,为他们构建习作理论框架,促成学生随文阅读后的二次或多次练笔水平的逐步提高。
就表达方式的选用而言,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意图。作品是一种载体,作者在其中可以流露某种情感,倾吐某种心声,表明自己的某种观点,或者表达某种理想和志向。记叙、说明、描写只是前提与基础,抒情与议论才是提笔的初衷。因而清楚完整地叙事,细致或粗浅地描写,平实或生动地说明,婉约或豪放地抒情,这些都需要于帷幄中运筹,方能决胜千里之外,而后写出的作品才能活、新、深、巧,读者才会眼前一亮。 四、随文练笔是跳出文本的一种现实观照与反思 阅读讲求在文字引领下,读者能进入角色,浸入情境,是一个领进去的过程。书只是手中的一个学习材料,文本也只是一个范例,学生毕竟是要融入社会的,他们要对种种人情世故进行观察思考,做出判断,在现实生活中的大文本里提高认知水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文练笔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练兵舞台。 历年来,我都将学生的作文和日记放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供学生随意翻阅,让他们自由选读同学的作品,读习作,读评语,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对象交流。我想,他们是同龄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随文也好,练笔也罢,他们参照文本,对现实生活进行观照与反思,或许更能谈到一处去吧!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