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5期 总第5927期 2020年10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5期  下一期
随文练笔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东台市时堰镇中学 纪卫华 发布日期:2020-10-05 13:43:18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两大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两者不可孤立,应当互相融合,相互促进,方可事半功倍。


从剖析学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材料,教师以教材为手段,由易而难、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指导他们读什么,怎么读;作文教学则为学生明确了习作的具体要求,如限定话题与体裁,突出阶段性训练目标等。两者同向而行,追得辛苦,难得相遇,反向行之则南辕北辙,只有相向而行方可不期而遇,互为关照。
 

从板块理论角度来看,阅读与练笔这两个板块不是孤立静止的,应该是漂移的,是会碰撞的,更应该是叠加的。而这潭活水的弄潮人应该就是语文教师。阅读为练笔提供了理论支撑,练笔又是阅读的延续和实践演练。因此,随文练笔筑就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理想平台。
 

一、随文阅读给予练笔情感共鸣点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启发教化人,让人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的熏陶和灵魂的净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正是由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而引发的心灵风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为“我”去买橘子时父亲艰难的背影,怎能不落泪?看到为了却终生心愿,忙碌了一辈子终于建起了新屋,又有了新的台阶却老去了的谦卑的父亲,怎能不心生崇敬与怜悯?散步的一家子中老爱幼、幼尊老,其乐融融,除了感动和欣慰,又怎能不深思父母肩上那沉甸甸的担子,去渴求为人子女那应尽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呢?因阅读而生发情感的共鸣,学生便自然而然有了表达的动机与兴趣。
 

二、阅读为练笔创作提供了样式思路
 

学生是习作路上的新手,他们需要问路,需要向导。随文阅读恰好为随文练笔中的学生指引了方向,帮扶了一把,再逐渐放手。
 

模仿是人的本能,有时又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措施,练笔的一条捷径就是随文阅读后的仿写。当然,仿写只是一种仿照,不能生搬硬套,不知灵活变通。在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一单元仿写作文练习中,一位学生机械模仿《安塞腰鼓》写了一场篮球赛,只把“鼓”变成了“球”,这是不动脑筋的行为,对提高作文水平毫无意义。再如一个学生在写《〈傅雷家书〉读后感》时大量引用原文,而读后感悟的内容却寥寥无几,这显然是主次不分、有失偏颇,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学写此类文章的通病。
 

学生习作的技法与思维需要教师的引领帮扶,教材中的文章、筛选过的网络优秀范文、教师现场的下水文、学生的优秀习作、练习资料中的短文阅读等都可以作为好的作文指导案例,甚至学生中不成功的习作都可以拿来剖析,通过师生集中阅读评价、质疑修改、再次展示的方法,引导他们掌握读后感类作文“引—议—联—结”的基本写法,为他们构建习作理论框架,促成学生随文阅读后的二次或多次练笔水平的逐步提高。


三、随文练笔是对文本阅读的二次创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兴趣爱好和读书的方式方法,他们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理解不同,感悟就不同,因此练笔表达出来的内容也就截然不同。教师应把学生们的练笔定位为我写我心、我写我秀,帮他们寻找到一个受启发的点,一个练笔的突破口。


1.情感主题的练笔牵扯出段段家常


《社戏》一文既为我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又为我们展示了农家子弟的勤劳、善良、淳朴和热情,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儿时那份自由烂漫的美好回忆。阅读理解文本后,我让学生练手,写写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的一段往事。


堂间巡视时,我发现部分学生迟迟不肯落笔,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自己命题考虑不周全。一个学生抓耳挠腮,深表为难,姥姥是城里人,每年寒暑假他都是进城度假,哪来的姥姥家的乡下生活呢?一个学生眼含泪花诉道,他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儿时的印象里满是争吵打闹,又哪来的乐土乐园呢?一个小男生嬉笑着做请示状:“老师,我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感情深些,能换一下吗?”……真没想到,一道命题作文竟然问题百出!


的确,阅读时我们欣赏作者笔下的文字,练笔时我们也需要尊重学生的创作意愿,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


2.文体应用的练笔打破了表达桎梏


“此时此刻我想吟诗一首。”《欢乐喜剧人》节目中宋晓峰的经典台词总能逗得人捧腹大笑。这是宋晓峰认真演喜剧的成功亮点,也是诙谐的有感而发。学生随文练笔可以写诗吗?可以以多种文体形式来表现吗?当然可以!千篇一律的读后感只能让学生乏味,随文练笔以提高学生文笔水平为目标,完全可以形式多样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应用文皆可。诸如缩写可以帮助学生对阅读的文本砍枝去叶,认清和保留主干;扩写可以让学生为文本开枝散叶,增色添香;续写可以启发学生合理想象,延伸作者的思绪;改写是一种大胆的质疑与创新,又似移花接木……


3.艺术手法的练笔运筹出构思匠心


中小学生作文过程中的精心构思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学生拿到文题后大多草草思考就动笔,存在边想边写的毛病,写着写着就无话可说了。而随文练笔以读促写的直接功用,就是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文题与中心,采集筛选好题材,对自己的文章中表情达意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何种表现手法、哪些修辞、体现怎样的语言风格,都要事先做好酝酿安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然这个“预”字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而且是有针对性的练笔指导。
 

就表达方式的选用而言,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意图。作品是一种载体,作者在其中可以流露某种情感,倾吐某种心声,表明自己的某种观点,或者表达某种理想和志向。记叙、说明、描写只是前提与基础,抒情与议论才是提笔的初衷。因而清楚完整地叙事,细致或粗浅地描写,平实或生动地说明,婉约或豪放地抒情,这些都需要于帷幄中运筹,方能决胜千里之外,而后写出的作品才能活、新、深、巧,读者才会眼前一亮。
 

四、随文练笔是跳出文本的一种现实观照与反思
 

阅读讲求在文字引领下,读者能进入角色,浸入情境,是一个领进去的过程。书只是手中的一个学习材料,文本也只是一个范例,学生毕竟是要融入社会的,他们要对种种人情世故进行观察思考,做出判断,在现实生活中的大文本里提高认知水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文练笔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练兵舞台。
 

历年来,我都将学生的作文和日记放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供学生随意翻阅,让他们自由选读同学的作品,读习作,读评语,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对象交流。我想,他们是同龄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随文也好,练笔也罢,他们参照文本,对现实生活进行观照与反思,或许更能谈到一处去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