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5期 总第5927期 2020年10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5期  下一期
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李昕 发布日期:2020-10-05 13:38:33

在人际关系中,沟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人际沟通,我们从事的德育工作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沟通既是德育工作的基础,也是手段和途径。沟通,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在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中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


一、与学生的沟通,贵在“信任”,最需“慢慢来”
 

良好的沟通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在和学生的沟通中,如果教师和家长能给予信任,学生就能打开心扉。我校五年级班主任在班中开展调查,了解学生的亲子沟通情况,结果90%以上的学生都说和父母没有什么话说。学生也曾试着敞开心扉说心里话,可是被教师、家长无情地看做是幼稚、荒谬的想法,于是他们不再袒露心扉。改变这样不良的沟通关系,要从建设信任、安全的人际关系开始。教育像农业,要有“慢慢来”的耐心和智慧。
 

我教过一个很特别的学生,前任教师对他的评价是:德行差,脾气很差,以自我为中心,不顺他意就当场发飙。一年后,教过他的教师都惊讶于他的变化:见人有礼貌,说话做事有克制,作业及时不拖拉,还能帮助教师做班级工作。回顾一个半学期来对他的转化教育,我并没有用什么特别的绝招,也没下什么猛药,最有效的大概是基于信任的沟通。我在心里提醒自己对他要充满信心,充分尊重他的人格,给他多一点的时间去改变和适应改变。每次我和他的谈话都是就事论事,给他指出错误和改正办法,从不翻旧账。一个学生习惯的改变,需要教师有静候花开的智慧。
 

二、与同事的沟通,贵在“理解”,最需“一起来”


学校德育工作每学期都有不同规模的系列活动,需要年级组内全体班主任的团结合作。班主任团队里有各种性格、各种观念的教师,很多事情最终的结果就取决于沟通的效果。


有位班主任比较自信,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导致她对自己的一套教育工作方法从不怀疑,支撑她的信念是那些看似正确的理由:我是为学生好,我是对学生负责。教师不能以“为你好”的名义草率处理学生问题,否则可能带给学生心灵伤害。但如果将这些话直接告诉这位班主任,她肯定会觉得特别委屈,认为自己出力不讨好,得不到大家的理解,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就会让她变得对工作消极懈怠。事实上,这位教师只是观念上有待更新,方式方法上有欠缺,我们要理解班主任,更重要的是和班主任一起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候,一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比什么都强。
 

还有一个班主任,年纪轻,长相甜美俊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是她以前在中学任教,在小学班级活动上略有欠缺。有次年级组开展活动,平行班分工合作,别的班级都行动起来了,她却没多大动静。年级组长有点怨言,担心因为她影响了活动的整体效果。我们临时组织了个智囊团,帮她出谋划策,发挥她文学功底深厚的优势撰写舞台剧,帮着她修改脚本设计动作,最后活动效果非常好。整个事件过程中,没有猜疑没有埋怨,有的只是大家相互理解一起来做好事情。
 

三、与家长的沟通,贵在“尊重”,最需“我们来”


出于职业习惯,我们很容易站在教育制高点对家长的教育方式指指点点,提出很多批评意见,这势必会导致家长对教师口服心不服。沟通建立在双方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只是家长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引领者。我们了解学生平时的在校表现,但其实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并不全面。我们和家长的沟通,更多时候不是要求家长怎么做,而是建议家长怎么做。和家长沟通时不妨多说几次“我们一起来帮助学生”,这样,家长才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才能真心接受教师的建议,家校共育才能真正有效。
 

班里有个学生小吴,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对他的教育一开始是放任不管,后来下定决心管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他陋习难改。经过一年时间的家校共育,小吴依然会偶尔少做作业,但课堂听讲效率提高了。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真诚、尊重、宽容的态度,不抱怨、不放弃的信念,才能够使家长有一起努力的意愿和动力,最终实现学生的改变。
 

四、学会倾听和理解,提高沟通能力
 

人们在沟通中要全方位地发出信息,既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非语言沟通领域的权威艾伯特·梅拉比恩认为,一次口头沟通的全部含义是“语言占7%,声音占38%,面部表情占55%”。倾听的重要意义早已被证实,在沟通中,倾听让倾诉者感受到尊重而更愿意表达,也使我们得以全面了解信息相互理解。我们整天和学生在一起,时间久了容易变得麻木,不再对学生的世界感到好奇和感动,不再愿意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学生的秘密,不再有耐心倾听学生的话语,有时甚至还会因为偏见或不耐烦而打断学生的话。成人世界的复杂经常导致我们误解了学生一颗纯真的心,这时需要像戴尔·卡耐基说的那样,做一个好听众,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既成的画,而这幅画无形中便成了我们处理事情的“指南针”。我们一心希望对方能“按图寻骥”,清楚圆满地把目标完成,却没有想到,对方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一幅画。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便应该有更宽阔的胸襟来容纳他人的误解。此外,我们也应该把对方的反应当做是一面明亮的镜子,从中照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让学校德育工作更有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