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考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冯刚 发布日期:2020-10-05 13:37:27 |
生活教育理论是由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的。他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所授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否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生活化儿歌总结角的概念:“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指角时,要牢记,先指顶点再指边;要知角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又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1—4的乘法口诀”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口诀,可以采用这样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通过儿歌来识记具体的数学概念,能够有效减轻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厌恶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要善于寻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加以运用,将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的生活合理地结合在一起,课堂就成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再将学习内容融入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化解紧张陌生的情绪,形成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学生更愿意融入课堂,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较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以创设松鼠和兔子捡贝壳的情境:“第一天松鼠捡了8个,小兔起得早捡了20个,问谁捡得多?”自然地引出数位多的数就大。接着创设情境:“第二天小松鼠早早起床,想赶上小兔,于是松鼠捡了25个,小兔偷懒就捡了24个。”引出十位相同的两位数比较。“第三天小松鼠又早早起床,采了46个贝壳,小兔依旧偷懒,只捡了38个贝壳。”引出十位不相同的两位数比较。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要努力、不偷懒的德育思想,让学生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
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这样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建构,促进知识结构的最优化。 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有一个单元是认识人民币。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大面值的人民币并不陌生,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就很难理解了。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又尤为重要,是本单元的重点。很多教师在教学时感到一筹莫展。其实这么贴近生活的问题,就要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为期一周的任务——去菜场买菜。学生在买菜的过程中感知付钱与找钱的关系,同时也对人民币的单位换算有一个初步印象。此外,在学完整个单元后,可以在学校组织义卖活动。学生们有的负责买东西,有的负责卖东西,在吆喝、找零及付钱等购物环节中,体验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对数学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