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作文公开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 毛家英 发布日期:2020-09-07 10:23:36 |
2019年2月5日下午,一位小学语文界重量级大师——贾志敏老师逝世。尽管早就得知贾老师患病在身,但是得知这个消息,我还是很震惊。 虽然和贾老师没有很深入的接触,他也不认识我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老师,但是《贾老师教作文》这个电视节目,让我知道了贾老师。第一次真正见到贾老师是在吴江,那时我工作还没几年。贾老师给我们上的是作文课,内容是“救救青蛙”。
记得我工作的第二年,我被安排上一节作文公开课,那是课本上的一节类似于看图写话的作文指导课。没有网络,也很少有参考书,身边更少有能指导的老师。接到任务后,我全凭自己瞎琢磨,硬着头皮完成了任务。尽管是开创了我们学校上作文公开课的先例,尽管也有很多的好评,但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说实话,当时我自己都觉得不很满意。
贾老师也许早就意料到大家会有这样的疑惑,课后也谈到了这个话题。他的大意是,这是一节指导课,和平时的指导课还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教的是习作的方法,比如怎么过渡、怎么把话写准确、怎么和人对话等,相当于借助这个话题进行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贾老师说他也知道作文不能千篇一律,但是这节课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教方法。方法掌握了,以后碰上其他话题,学生就会自由发挥了,也就不怕内容的大同小异了。事后想想确实如此,如果为了学生的作文都不一样,老师放手,任学生自己写,缺乏指导,那学生怎么知道该怎么写呢?就像我们上语文课一样,学的一篇篇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而已,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方法,随后再用学到的方法去学非课文的内容,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其实,没有指导,放任学生自己写,我们是有教训的。10多年前,苏教国标本教材出炉,没过多久,四年级教师反映学生们的写作水平越来越差,有点怨三年级的教师起步作文没教好。当时我负责全校的语文教学,但是我一直教五六年级,对低中段不是很熟悉。教师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也想找到原因。于是我找来三年级的教材看看,发现三年级上册第一篇作文,也就是学生们人生中的第一篇作文,要求竟然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习惯于按部就班进行指导的教师突然遇到这样的教材,显然有些不知所措,于是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真的放手让学生们写,作文指导课似乎也就不存在了。结果学生们愁,因为根本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教师们也痛苦,因为收上来的作文有的一两句话,有的东拉西扯,完全没有了作文的体系。这样一来,对大多数学生来讲,作文提高还是很难的,也难怪四年级的教师会有怨言。记得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还写了篇随笔,发出了自己的呼吁。后来这样的呼吁还真不少,所以很多地方开始根据苏教国标本教材进行作文体系研究。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必要的作文指导还是非常有用的,贾老师的这节作文课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开设的。 作文公开课原来可以这样上!自从听过贾老师的这节作文公开课后,以后再听到类似的作文指导课,我也就不再存有那样的疑惑了。去年12月份,我也开了一节作文公开课,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的。尽管学生们写作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是我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话题,教给学生们写作的方法。 几十年过去了,往事浩渺,很多真的都已经淡忘了,但是我人生中听的第一节贾老师的作文公开课,却时时指导着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惊闻贾老师逝世,这节公开课和贾老师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记录下来,以表怀念!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