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E教江苏•教育战疫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2期 总第5900期 2020年07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2期  下一期
因使命甘为春蚕 因勤奋无悔青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江苏省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蔡雪纯 发布日期:2020-07-20 15:13:50

这是我走上教师岗位以来的第一个寒假,也是我所经历的最不同寻常的一个寒假。网络上调侃说,寒假假期余额不足还能充值的愿望仿佛在今年实现了,但对我来说,我打心底里希望这个假期能快点结束,能够早日回到我熟悉的校园,回到我幸福的教室,见到我那一个班可爱的孩子们,希望一切都能归于平静,国泰民安……


这个寒假,这场战役,我想为中山的团结点赞。


来到中山,我有幸结识了一群优秀而团结的同伴。我的师傅闻静老师,以温润如玉的性格、循循善诱的素养,对我言传身教,为我排忧解难;同组的伙伴们通力合作,积极应对着工作不断带来的挑战,加紧研读教材,分工录制微课。因为分工细致而明确,我们的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可谓繁多却不杂乱,紧张却不慌张。
 

时间紧任务重,这就更需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细化分工,主动承担着分内分外的工作任务。年轻教师熟练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寻找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加快捷的微课制作和在线教学方法;年长的教师运用多年积累的经验,编辑和修改课程方案,安排教学计划,和家长进行沟通。作为入职不久的年轻人,我为自己能在中山这样团结的大家庭中磨炼、成长而感到幸福。


这个寒假,这场战役,我想为中山的认真点赞。


历时一周,我们第一期的四节微课制作接近尾声。从微课录制的技术学习,到平台上传方法的录屏讨论;从PPT精确到动画顺序的精雕细琢,到微课脚本逐字逐句的层层打磨;一遍遍上传下载,一次次推翻重来,一场场电话会议,一个个无眠夜晚……每一个十分钟的呈现,背后都隐藏着我们不敷衍、不将就的倔强,而最后的完美,都令人由衷地生发出温暖和感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看到了我们中山教师因爱而不停歇的“疯狂”。在中山,我是一名班主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是政策的传达者和落实者,是家校的联络者,是班级的组织者。在中山,我也是孩子们的语文教师。作为教育者,中山人即使拼尽全力也不愿看到任何一个孩子掉队,所以,我们愿意,为了录制一节完美的微课,点亮深夜家里最晚熄灭的那盏灯;我们愿意,为了安抚孩子们的内心,在零散而稀少的休息时间里掏出一颗真心,写下大段大段的书信;我们愿意,为了让孩子在家学习也能更高效地汲取知识,不停重复着学习单和学习任务的修改核对。
 

这份认真,是属于每一位中山教师的成绩,也是每一位中山教师为新教师上的最有意义的一课。他们告诉我:“为师者,当如此。”
 

这个寒假,这场战役,我想为中山教育的大爱点赞。


为孩子们照亮前行的路,一路上,我们从不孤单,这是中山给我的力量。
 

这个假期虽然忙碌,但完成了一项项严谨的研讨之后的轻松感,听到一声声孩子稚嫩的“老师,我听懂了”之后的成就感,结束了一整天的烦琐工作之后的安心,看到孩子们生活精彩瞬间的欣喜,种种情景都让我无悔自己的选择,无悔对中山的选择,无悔将中山精神根植于心。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愿成为孩子们的一棵大树,在中山的森林中茁壮成长,也为那一份大爱、那一种责任,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