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岳麓区岳南路小学 高芙蓉 发布日期:2020-07-13 14:13:21 |
小学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实现个性化阅读与创造性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统编版教材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整合的优势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也比较有限,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讲解,他们有时候很难理解课文内容。这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再现课文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让阅读教学变成富有吸引力的有趣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更加专注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来。 例如,在对《草原》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在思考:这么优美的文字,这么迷人的草原风光,怎么才能让大部分没有去过草原的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理解这种美呢?于是,我通过信息技术把互联网上的草原视频引入到课堂,一碧千里的草原就这样有声、有色、有形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随后,我向学生抛出问题:“这个视频,这个一碧千里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学生回答:“一碧千里的草原,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阅读教学,既有趣,又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历史内容的课文,如《狼牙山五壮士》《灯光》《金色的鱼钩》《好的故事》等,由于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太遥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对此,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了课外延伸。 例如,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中新编入了一篇鲁迅的文章《好的故事》,学生初读这篇文章是很难读懂的。因此,在正式讲解课文之前,我要求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课文中故事的历史背景,了解鲁迅先生写作前的处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链接课外延伸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整合,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不仅可以拓展课外阅读,还能掌握更多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就是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上《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地方春节的习俗,在课后,我布置学生上网查阅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进行群文阅读,并比较其在写民风民俗方面的异同。在学生提交的作业中,我发现有表格式的,有思维导图式的,大部分学生进行资源整合的同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增强了,并实现了个性化阅读。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我将继续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不断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