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科技立校云发展 智慧育人谋未来——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教育信息化及科教特色发展纪实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英 周虹 郑洁擎 发布日期:2020-07-13 14:10:28 |
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下称“武陵一小”)秉承“智慧校园是智慧教育的根本所在”,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形成一个中心(智慧云中心)、两类环境(数字校园和学习型智慧社区)、三个内容库(学习资源库、开放课程库和管理信息库)、四种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技术)、五类用户(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六种业务(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评价和智慧服务)的智慧教育体系。 近年来,学校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应用“未来课堂”软件,将教学平板引进课堂,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后台系统实时反馈,以学定教,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辅导。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让师生的教与学更为高效。 一、基于信息化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新环境 1.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 为确保稳定、高速的校园网络环境,学校校园网络主打弹性架构,从有线基础网络、无线网络到机房数据中心,从不同层面对资源做到池化,保障IT硬件架构的先进性。信息化硬件设施在物理空间上覆盖全校园。 2.营造校园数字化应用环境 学校共有44间“AI未来教室”,其中两间精品录播教室,同时配备了120台学生平板。“AI未来教室”包括AI智能录播及行为识别系统和“未来课堂”教学平台。AI智能录播及行为识别系统帮助教师轻松录制课件,具备集中控制系统,帮助管理人员对学校多间录播教室进行集中管控,实现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签到,支持行为分析。“未来课堂”是一个高度整合教与学流程的平台;从课前微课学习的产出,课中教学课件的高度互动与课堂行为数据的及时生成,到课后教学数据的精细采集、精确分析、精准推送等,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以教学行为为核心,跨越单一平台,实现软硬件设备的高度整合及综合应用,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一体化的支持,辅以高端的教育信息技术,实现中国式“翻转课堂”。 学校配备的多功能计算机室,集语音教学功能、协作互动功能、系统保护功能、系统部署和语言训练等功能于一身。学校还拥有多间领先水平的智能化、网络化功能室,以科技引领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培育专业教师团队,促进学科深度融合 1.多途径整体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认可并掌握“未来课堂”平板互动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是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燃眉之急。只有教师认同理念并内化于心,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1)大学教授进校园 近两年,先后有来自深圳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台湾地区,以及加拿大等国的中外专家教授,走进武陵一小授课、开讲座,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教师分批跟岗学 学校将行政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学科教师分批次派往北京、深圳、重庆、上海等地跟岗学习培训。 (3)技能大赛促水平 每学期举行“未来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教师的参与率100%,15项基本技能全员过关,鼓励掌握多项技能。其中,学校教师万立亚在指定的时间内展示了32项技能,充分体现了青年教师高超的信息技术水平。 (4)青老互助共提升 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操作上手快,年长教师有点吃力。学校进行“青老互助”配对:一位青年教师带一位年长的教师。这样,在教学经验方面以老带新,在信息技术方面则以少带长,有效地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 2.新技术创设教学新生态 再高端的信息技术,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使用“未来课堂”教学,学生使用平板,都服务于“学生学”这一使命。那么,如何让“未来课堂”软件促进教学,形成具有交互性、多元性、个性化的智慧课堂呢?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变革原有的教育模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使学校成为一个汇聚思想与创意的场所。 (1)合作备课共研究 每学期初,语、数、英三科分单元集体合作备课。每组有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师,大家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探讨课堂中哪些环节使用信息技术更有效,怎样在课堂中实现“未来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怎样根据后台系统实时反馈的学情,以学定教、因材施教。这些问题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研讨中得到解决,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也一步步融合。 (2)技术应用入评价 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听评课评价指标,要求教师运用“未来课堂”辅助教学,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3)“未来课堂”常态化 自2017年,学校把平板教学引进课堂,开展“未来课堂”系列教学活动,如“未来课堂”教学展示、同课异构教学竞赛、“未来课堂”课件评比等,并在日常课堂巡查中重点督查“未来课堂”软件的运用,将“未来课堂”常态化。 (4)依托思维训练开发“未来大脑” 为了让学生获得持续成长的能力,学校在平板教学中引入思维训练,通过眼脑机制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手指操等寓教于乐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兴趣。经过近一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获得较大提升,为学科学习和创客教育打下较好的思维基础。 (5)教学竞赛促融合 学校定期举办以“未来课堂”为依托的“美创杯”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以赛促成长,以赛促融合。在第二届“美创杯”素养大赛上,学校教师黄爱琳执教的“植树问题”是一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课,“未来课堂”的应用,巧妙地打破了常规课件预先设计和现场课堂生成差异的尴尬,并利用“未来课堂”的优势,直观地再现学生思维,实现了真正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三、完善科技教育体系,引领区域发展 学校开设了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航天北斗等科技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并在社团中逐渐发展创造智能,提升科学素养。学校每学期举行的“社团嘉年华”,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科技社团让校园充满创意智造,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科技立校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通过智能无人车、无人机、机器人创客教育的不断实践、探索、思考,重点打造项目课程,并全面推广,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创客之路。2017年6月21日,学校举行了首届“FEG智能无人车”观摩赛全程网络直播,当天网络点击量达到了20万次。短短一个学期,学生通过努力,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创客梦想之花。同年11月,学校被湖南省创客教育中心授予首批“创客教育示范基地”。 2017—2019年,武陵一小共派出41名选手连续参加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在FEG智能无人车决赛和无人机应用技能挑战决赛中,小选手们沉着冷静应对,凭借超强的实力不负众望,载誉而归,共捧回19个全国一等奖,22个全国二等奖。 学校希望通过与智能无人车、无人机、机器人相关的系统课程,让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够从物理小实验逐步过渡到认识掌握通用技术,从项目中的动手玩耍逐步过渡到根据需要自助进行知识搜索,从完善制作的工匠精神逐步过渡到学习学会创新和创造力思维,从实验中遇到问题开始分析逐步过渡到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的日益积累,从单个简单实验的基础实践逐步过渡到对整个项目过程规划的自我反省,从而有效提高创客教育的效果和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当下正处于信息化教育大时代,教育模式、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的变革,运用信息科技助力教育腾飞,是迎接未来挑战决胜的关键。目前,武陵一小荣获了“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项目试点学校”“湖南省创客教育示范基地学校”“深圳大学智能无人车创客教育实践基地”“湖南省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盛名之下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及科教特色方面的蓬勃发展。武陵一小以“自在创造,自由生长”为办学理念,坚持科技立校,通过建设智慧校园,全力打造了一所看得见的“未来学校”,为全校师生架起通往未来的智慧之路,同时引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探索新时代中教育现代化之前路。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