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家校携手 同“屏”共育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重庆市梁平区紫竹小学田冬梅 发布日期:2020-07-13 09:34:43 |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下子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奏,也打乱了我们原定的开学计划。疫情当前,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面对骤然而来的网络教学,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家校共育如何继续?没有经历过,没有经验可借鉴,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优化调整。
镜头1:开展线上教学的第三天晚上,我们年级的教师群又炸开了锅。
B老师:一样的。我今天直播只有二十几个学生在线听,可怜我声嘶力竭,学生们还在群里聊天,我管不过来啦! C老师:唉,老师难呀!我还在努力摸索怎么直播,一堂课讲了好一会儿了,结果家长说家里网络差,看不起来。 镜头2:“快点快点,马上到交作业的时间了,你怎么还在慢慢挨?”“今天的作业怎么又错了呀?是哪里没听懂吗?重新看一下回放吧!”
以上三个镜头分别反映的是教师、家长和学生面对网课时的焦虑,从不同侧面向我们提出问题:如何应对线上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缓解家长的种种焦虑和担忧?如何疏导学生面对网课时的心理压力?
1.转换角色,调整教学 (1)熟悉平台,提升技能 对钉钉线上教学平台进行了解、试用、摸索之后,年级组教师专门建立了一个钉钉群,用以探讨线上教学,进行网络试播。这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我们不断地在群里练习调试,一个一个地试验,有时半夜还在探讨,以保证第二天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就在这样的交流实践中,我们对平台的操作越来越熟练,教学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2)转换角色,引导学习
学生在家中上网课、做作业,还可以远程参与一些班级活动,家庭就变成了小课堂,家长们的压力也在无形中增加。因此,我们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1)因人而异,加强沟通 疫情期间,很多习惯外出的家长开始待在家里陪着孩子上网课。年轻人对各种聊天工具的熟悉也方便了我们的家校沟通,但家长的年龄、职业各不相同,文化层次和世界观也有差异,因此在沟通时要因人而异,注意方式。比如,面对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们,我们要对他们表现出足够尊重,要站在老人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在获得老人的认同后再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才会使其欣然接受,积极配合;面对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家长时,要以探讨的方式与其达成共识。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他们也更喜欢听到关于孩子进步的信息,谁想听别人说自家孩子的不好呢?如果你把喜讯带给家长,就能激发其交流的兴趣,多一点表扬和肯定,家长、学生和老师都高兴,何乐而不为呢?家长高兴了,自然愿意努力配合学校工作,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线上教学时,我们更是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让学生越学越有信心,让家长越来越重视家校共育。 (2)达成共识,共同监督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定的规则,教育更是要立规矩,确保家校教育同步。在开展线上教学期间,我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家长建立沟通,共同制订了线上学习制度,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共同监督,共促学生进步。比如在教学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没有按时听直播课,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发现情况后,我马上和家长取得了联系,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家长复工了,只有下班后才有时间。我就和家长商量,把交作业的时间延长,并且约定每天的作业无论多晚都必须提交,确保学生每天的学习质量。
为了缓解家长的焦虑,我还经常在直播课与作业评改过程中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家长知道孩子的进步,稍有安慰。 3.形式多样,关注心理
因为使命在肩,所以勇往直前。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希望,耕耘希望,常常会收获梦想。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只有家校携手,同“屏”共育,才能共渡难关,才能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