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E教江苏•教育战疫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1期 总第5897期 2020年07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1期  下一期
家校携手 同“屏”共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重庆市梁平区紫竹小学田冬梅 发布日期:2020-07-13 09:34:43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下子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奏,也打乱了我们原定的开学计划。疫情当前,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面对骤然而来的网络教学,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家校共育如何继续?没有经历过,没有经验可借鉴,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优化调整。


一、案例回顾
 

镜头1:开展线上教学的第三天晚上,我们年级的教师群又炸开了锅。


A老师:我们班到现在还有十几个人没有交作业,催了好几遍了,没人理!
 

B老师:一样的。我今天直播只有二十几个学生在线听,可怜我声嘶力竭,学生们还在群里聊天,我管不过来啦!
 

C老师:唉,老师难呀!我还在努力摸索怎么直播,一堂课讲了好一会儿了,结果家长说家里网络差,看不起来。
 

镜头2:“快点快点,马上到交作业的时间了,你怎么还在慢慢挨?”“今天的作业怎么又错了呀?是哪里没听懂吗?重新看一下回放吧!”


镜头3:2月份,河南郑州一名14岁女孩因家中贫困,没有钱买手机上网课,大量吞服药品,经抢救脱离危险。
 

以上三个镜头分别反映的是教师、家长和学生面对网课时的焦虑,从不同侧面向我们提出问题:如何应对线上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缓解家长的种种焦虑和担忧?如何疏导学生面对网课时的心理压力?


二、应对策略
 

1.转换角色,调整教学
 

(1)熟悉平台,提升技能
 

对钉钉线上教学平台进行了解、试用、摸索之后,年级组教师专门建立了一个钉钉群,用以探讨线上教学,进行网络试播。这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我们不断地在群里练习调试,一个一个地试验,有时半夜还在探讨,以保证第二天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就在这样的交流实践中,我们对平台的操作越来越熟练,教学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2)转换角色,引导学习


网络教学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者、信息资源的导航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我对自己重新进行了定位,研究如何对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评价和充实。我在课前收集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习资料,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引导他们获取知识。


(3)适时调整,提高效率


刚开始,我只是在平台上直播CETV-4的“同上一堂课”,课后反馈信息发现,有的学生不会对课堂内容进行整理。于是我马上调整教学,在直播过程中留出时间,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点拨强调,有时还会结合PPT进行讲解,这样调整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好转。


2.换位思考,家校携手
 

学生在家中上网课、做作业,还可以远程参与一些班级活动,家庭就变成了小课堂,家长们的压力也在无形中增加。因此,我们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1)因人而异,加强沟通
 

疫情期间,很多习惯外出的家长开始待在家里陪着孩子上网课。年轻人对各种聊天工具的熟悉也方便了我们的家校沟通,但家长的年龄、职业各不相同,文化层次和世界观也有差异,因此在沟通时要因人而异,注意方式。比如,面对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们,我们要对他们表现出足够尊重,要站在老人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在获得老人的认同后再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才会使其欣然接受,积极配合;面对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家长时,要以探讨的方式与其达成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家长交流时,我们不可一味地“告状”,学生的进步更应当及时让家长知晓。如果我们找家长沟通时只谈学生的缺点,长此以往,家长可能就失去了主动与老师沟通的兴趣了,因为他们心中已经形成了定向思维:反正老师只会说不好的,这样的沟通毫无意义。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他们也更喜欢听到关于孩子进步的信息,谁想听别人说自家孩子的不好呢?如果你把喜讯带给家长,就能激发其交流的兴趣,多一点表扬和肯定,家长、学生和老师都高兴,何乐而不为呢?家长高兴了,自然愿意努力配合学校工作,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线上教学时,我们更是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让学生越学越有信心,让家长越来越重视家校共育。
 

(2)达成共识,共同监督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定的规则,教育更是要立规矩,确保家校教育同步。在开展线上教学期间,我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家长建立沟通,共同制订了线上学习制度,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共同监督,共促学生进步。比如在教学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没有按时听直播课,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发现情况后,我马上和家长取得了联系,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家长复工了,只有下班后才有时间。我就和家长商量,把交作业的时间延长,并且约定每天的作业无论多晚都必须提交,确保学生每天的学习质量。


(3)交流分享,缓解焦虑


面对未知的疫情,面对生活的压力,还要操心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几乎崩溃。提醒孩子上网课、检查孩子的作业、拍照上传、协助订正,家长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我是教师,同样也是家长,因此我能真切地体会到家长心中的焦虑。所以,我经常在群里和家长们交流教育方法,分享网络上的优秀文章,坚持每周和家长一起在《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平台上听专家讲座。
 

为了缓解家长的焦虑,我还经常在直播课与作业评改过程中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家长知道孩子的进步,稍有安慰。
 

3.形式多样,关注心理


疫情期间,尤其要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线上教学时,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力求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化解学习上的压力。比如,在线开班会,线上讲故事、诵诗歌、唱抗疫歌曲等,倡导学生与家长、教师、朋友多互动、多聊天。此外,我每天都会给学生安排体育锻炼的任务,包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和锻炼来增强学生的体质,保持心情愉悦。
 

因为使命在肩,所以勇往直前。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希望,耕耘希望,常常会收获梦想。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只有家校携手,同“屏”共育,才能共渡难关,才能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