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也进入了获取信息的高速时代,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怎样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下面我以苏科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章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课为例,说说将教育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向信息化转变
这节课的内容在教材安排上不多,但包含的信息量却很大,如果仅满足于书本上的“寻找纸蝴蝶”的实验和几幅图片,显然学生获得的只是肤浅、表面的知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知识信息量少,又缺少分析素材,无法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提高和培养。我在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任务。
1.每组寻找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事例各两例,要配以图片和文字说明,且不可与书本上重复。如果需要配上视频,时间最好不超过3分钟。
2.将信息任务上传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或者拷贝到教室的多媒体电脑上。这个任务有以下几个目的:学生接到任务,小组成员需要商量,合作分工是最好的选择,能够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要思考怎样才能获取信息,这样就培养了获取信息的思维意识;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信息,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信息知识提高的一部分,促使他们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
3.大多数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搜寻生物适应环境的事例,也有用数码相机或者手机拍摄的环境中生物。学生找出来的典型事例如骆驼适应沙漠干旱少水的环境——有软而宽大的脚掌、体内容积很大的储水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的厚实的皮肤;候鸟大雁、燕子的迁徙;旗形树的树冠顺风长,可避免树枝被风折断;等等。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促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效
在“寻找纸蝴蝶”的实验中,风景画以电脑屏幕的风景画为主,还可以设置不同的风景画进行切换,让学生找出纸蝴蝶,特别是在切换不同的风景画时,有的与风景画颜色不一致的纸蝴蝶一下子就被发现了,这更能说明生物的体表颜色与外界环境相一致才能生存下来。
在“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五幅图片中的动植物适应性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说出每一幅图片的生物体有哪些结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或者说不全,在备课中就准备了睡莲叶柄的通气结构、仙人掌的针状叶刺、发达的茎和根系、猎豹的捕食视频、北极熊的生活视频、竹节虫的静与动等图片和视频。
这些图片和视频的准备在教学资源覆盖全体教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上必不可少,教师必然要掌握这些信息意识、获取途径和信息技术、技术的处理及应用能力,这也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其中信息处理及编辑展示有以下要求。
1.从互联网中获取的信息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不能被无用和次要的信息影响,降低课堂的学习效率。
2.信息的编辑要简洁明了,不烦琐冗长,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寻求突破,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不是注重面大量广,哗众取宠。
3.展示图片和视频的时间节点要恰到好处,不能仅以答案的形式出示给学生,要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教师提供的信息中进行思考、分析、想象、整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
三、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要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提升在前,没有教师的提高,就没有学生的较大进步。在国家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含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这节课布置的作业,可使学生产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学生在完成这节的学习任务时,可能对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产生更大的兴趣并能持久地进行学习。互联网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面的知识远比书本上多,他们定会兴趣盎然。
信息技能主要包括学生需要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技能,会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有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内容在互联网上搜索的信息较多,学生通过这个作业能提升信息获取能力,学会搜索,并在众多信息中分辨出和课堂关联最密切的信息,并在上传过程中学会信息传输。
让学生讨论,然后初步进行分类,最后教师展示互联网的搜索信息,与学生们的讨论进行对比,发现不适合的地方及时修正。教师教给学生们一个完整的由问题产生的信息意识,到运用信息知识,展开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应用信息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很大帮助。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分类小结如下:1.保护色,如北极熊、青蛙、竹节虫、变色龙、雷鸟;2.警戒色,如黄峰;3.拟态,如竹节虫、枯叶蝶、猪笼草;4.不同水分环境,如沙漠地区的仙人掌、水生环境的睡莲;5.不同温度环境,如寒冷地区的北极熊、鸟类的迁徙;6.土壤中的生物,如蚯蚓、蚂蚁;等等。对信息的归纳分类可大幅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时代在发展,科学在不断创新,我们的课堂教育手段也要随之变化,教师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积极开展智慧创新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尝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