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湖南·E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9期 总第5891期 2020年06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9期  下一期
农村学校智慧教育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双石小学 朱炎红 发布日期:2020-06-29 21:02:21

一提到智慧教育,我们脑海里浮现的智慧校园大多是这样的:校园环境优美、信息化设备先进新颖、教师们的信息技术信手拈来⋯⋯但是当我2017年从城区来到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走上乡村小学校长岗位后,我真切感受到了城乡教育信息化的差距。通过走访、调查及结合网上查看的相关资料,我发现,农村学校智慧教育推行缓慢,整体来说,中学优于小学,乡镇中心校优于村小。


一、农村学校智慧教育发展的现状


1.发展起步晚起点低


2019年考入岳麓区教育系统的徐老师谈到,2008年到2012年在武冈市某乡镇中心小学任教时,学校电子设备只有1台复印机、1套带有线话筒的广播;2013年到2018年在某县级中学任教,该校没有教育系统公用网络,只有一间局域网机房,2台无网络连接的办公电脑,对外联系全靠用手机信号联网的笔记本。由此可以想见,那些比中心校更小、更偏的农村学校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设备普遍比较缺乏和老旧,除中心学校及少数中学有新采购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设备,其他学校的信息化设备多是城区学校更新淘汰的旧产品,虽在之后陆续有上级部门统一调配更新,但小型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整体投入偏低,发展起步晚,起点也低。这也成为影响农村学校智慧教育发展水平和速度的主要客观原因。


2.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匮乏,教师队伍信息化意识相对落后


当城区学校引入智慧课桌、开启云课堂、引领网络研修时,不少农村学校教师上课仍然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那么,如果设备到位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就能走上正轨吗?2017年到郴州某校支教的吴老师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上级部门给学校机房配备了40台崭新的学生电脑,一学期过后,由于教师们不会使用,设备躺在机房里落满了灰尘。因此,智慧教育在农村的推广,“人”很重要,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更重要!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各地教育建设的重难点。因学校分散、规模小、学生人数整体分布极不均衡等因素,农村教师配备无法完全比照城区来进行。


(1)农村学校主要配备满足语文、数学等大学科教师需求,其他综合性学科教师配备人数非常有限,多数6个及以下教学班的农村学校没有综合学科专业教师,因此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人才非常稀缺。


(2)农村教师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本地在编教师、城区支教人员、本地临聘人员。因学校规模小、人员配备紧张,农村在编教师和临聘人员个人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外出学习教育新理念、提升教育视野的机会,因此造成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整体不高,信息技术水平仅个别突出,整体平平;城区支教人员虽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有优势,但是因支教年限短、流动性强,对支教单位整体发展规划的参与度不够强,且下乡后多数也由各专业转教语文、数学、英语等大学科,依然不能弥补信息技术人才匮乏的窘状。


智慧教育的落地和发展需要有合适的沃土。农村学校因地域分布广而偏,智慧教育发展的周边大环境呈现薄弱状态,造成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困难的现状。农村智慧教育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区域,是每个教育者应当担起的重担。然而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跑得快的同时,农村学校现代化教育却跟不上。怎么办?这也深深地引发了我的思考。


二、农村学校智慧教育落地发展的主要途径探索


1.借势而为


所谓借势,是指借信息化推进政策、各类创建之势提升硬件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建标准化学校、合格学校,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学校信息化硬件全面提质提供良机,农村学校更要顺势而为,立足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做好信息化基础建设。


2.以点带面


农村学校分布广,小型规模学校比较多,农村学校的智慧教育推进不能搞一刀切、一起跑。


(1)片区提质。岳麓教育以“雨莲含”片区提质计划实现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以我所在的莲花镇为例,近几年通过优化调整,呈现逐步集中、重点打造态势,镇内现有中学1所、小学7所,其中莲花实验中学、岳麓区第五实验小学发展规模堪比城区学校,智慧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区学校差距最小。此外,周边城市乡镇学校的发展演变也印证了将分散资源归拢、根据区域形成集中点举措的正确性,更有利于硬件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合理规划。在整合过程中,这些本地的典型示范校也能以点辐面,对片区形成示范引领,让周边学校可以近距离观摩、学习,从而带动整个片区的信息化发展。


(2)城市帮扶。除了集本地优势发展策略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城市帮扶作用,大校牵着村小跑。一是网络联校项目实现城乡教育空间一体化,通过网络联校低延时、高同步的直播形式同步联点几个边远山区不同学校的课堂进行互动教学,能有效弥补当地优质师资不足的问题,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录播反复应用。二是“码课”“码书”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联动,线上互动,线下扫码,跨越时空的随取随用,让师生汲取知识更为便捷。


3.以人为本


首先作为学校发展领头人的校长们,尤其要理解并认同智慧教育发展理念,自觉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加强示范引领;其次要通过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学习培训,来促进农村智慧教育主体实施者——教师的现代化技术水平。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如何在新时代奔跑中不掉队?怎样将智慧教育在农村学校落地生根?今天作为观察者的我还没有找出真正答案,但我相信,在未来一定会走出一条智慧教育城乡携手发展的康庄大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