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8期 总第5886期 2020年06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8期  下一期
让生命在场:在具体情境中实施生命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王永林 发布日期:2020-06-15 16:47:57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应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让学生学会关注和理解生命,感受和善待生命,敬畏和珍爱生命。


一、认识自然生命,敬畏万物


1.树立生命平等的观念
 

只有理解生命平等才能尊重生命,只有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才会善待生命。张文质先生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感。善于发现美好,从心底里认同每一个生命,就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悦纳生命。
 

生命平等的意义应该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对重点疫区的人是否应怀有起码的尊重?当国外新冠肺炎确诊的数字不断攀升时,我们是否应怀有同理心?生命平等的意识是不分地域、不分国籍的。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成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时,我们其实是“生活在同一片着了火的森林里”。


2.直面生命的终结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部分。《鲁滨孙漂流记》中说:“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们知道,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规律,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心理,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生命观十分必要。


我国关于死亡教育的专门课程还比较缺乏,这一次,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直面死亡这一话题。
 

针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死亡教育,我们可以借助绘本向他们介绍死亡,比如《风到哪里去了》《我永远爱你》《再见了艾玛奶奶》《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都是非常经典的关于生命和死亡教育的绘本。
 

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清明节的哀思”“灾难中的生命”等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选择一些包含生死历程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以及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等,让学生们在情节的讨论中明晰如何看待死亡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进社区、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关怀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关于生命的价值认知。


二、感悟社会生命,提升生命品质


1.完善生命责任教育,学会承担责任
 

人在社会中生活必定要接受社会制度、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尊重规范、恪守制度就成了每一个生命的基本责任。


生命责任教育就是通过让学生感受他人付出、体会社会冷暖,进而对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意识。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责任的发展经历了他律的客观责任和自律的主观责任两个连续的发展阶段。可见,责任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将社会规范、自身责任逐步内化为自身价值信念的过程。
 

学校进行生命责任教育可以在具体情境中加以渗透,比如通过班会集体讨论、确定班级公约,明确每个人在集体中应遵守的约定和应尽的义务等,进行生命责任教育,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生命责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形成和内化,比如每天按时完成自己的作业是责任,每天扫地、擦黑板、关闭门窗、养护绿植等均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责任心。
 

2.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确保生命健康
 

生命安全教育既包括在紧急状况下进行自我保护、自我救助,也包含生活自理等维持日常存活的知识和能力。现如今,社会和学校对生命安全教育普遍比较重视,有的学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自编安全教育校本教材,每年定期开展各类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学科教学中均渗透了生命安全教育。
 

当然,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还要让学生获得应对可能的生存危机所需的强大意志,培养其积极面对挫折、勇于挑战困难的健康心态。此外,在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生命的尊严”“危机下的互助”等方面的教育。
 

三、镌刻精神生命,昂扬生命走向


精神是生命的灵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而精神生命却是不朽的。
 

1.丰富生命内涵,凸显生命独特性
 

冯骥才说过:“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教育学生发现生命的独特性,就要让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允许他们犯错,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容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答案。
 

生命的独特性赋予教育的意义,亦在于给予学生适合的教育。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尊重其独特的经历与经验,尊重个体的生命需要。卢梭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因材施教可以让生命在适合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因而教育就是发现,发现学生的天赋,发现学生的潜能。


2.启迪生命精神,追寻生命的意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画好生命的蓝图,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实现生命个体的超越。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极限的过程,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发现自己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并在不断的生命超越和追求中放大格局,发现境界之美、意义之美,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活出人生的精彩。


生命教育需要用生命聆听生命,用生命理解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开启生命。生命教育,要让生命在场,让个体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理解生命,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以及独立地发展,以一种挺拔、昂扬、阳光的生命姿态幸福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