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E教湖南·教研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6期 总第5874期 2020年05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6期  下一期
守法治之正 创德育之新——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有效活动设计例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湘潭市雨湖区风车坪建元学校 杨珏熙 发布日期:2020-05-18 16:15:21

对小学生而言,法律不像家庭生活习惯、学校规章制度那样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只是潜移默化地贯穿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法律”对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当他们生活中出现某些可以用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时,却因为“法治意识的淡薄”“法治教育的缺失”而无法正确应对,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中小学设立法治专册,系统性地强化小学生法治教育,是国家普及法治知识,让学生养成守法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的一项重大举措。
  

法治课程的开设是基础,结合小学法治专册读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的活动,让法治意识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实现教材与儿童生活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结合个人实践和思考,谈一谈在六年级法治专册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活动的设计。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落实知行统一
  

教材的编排要结合严谨性和生活性,法治专册中每一课都有规范严谨的正文表达,也设置了相对应的“活动园”板块。
  

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例,这一课有概念性知识、事实性知识,还有程序性知识。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应该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分层次地安排到教学过程中,同时要以教材中提供的活动为目标,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更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辨、探究,获得知识。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公民的基本权利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每个公民的一生,可设计四个层次的体验活动:在生活中找、在成长表上找、在情景中找、在具体的法律中找。这四个体验活动由浅及深,层层推进,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悟到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
 

“找”——这是重视儿童生活经验的表现,既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又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可以结合事实案例教学,让学生以角色的融入去表达观点,更鲜明地呈现出学生在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判断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引发认知的冲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推进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几个特定的成长阶段,找出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
  

二、挖掘身边的有利资源,有效整合开发
  

例如“宪法是根本法”这一课,教材首先是让学生“感受宪法日”,在课前的调查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宪法日”几乎是不知道的。教材上以“陈飞平同学在国家宪法日这一天的发现”为例。课前,我布置学生也去找一找有关宪法的景观,由于教学这一课时还是9月份,学生无法在课前去感受宪法日这一天的氛围,但在我们本地(湘潭)有两处法治文化公园——白石公园和湖湘公园。这两个公园班上的学生都去过,而且很熟悉,可是一调查,发现他们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两个公园里的法治文化景观。比如湖湘公园里有“立法权里程碑”“国家宪法日”“法治名人”等雕塑,其中有整面墙的浮雕展现的是一系列历史上知名的法治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法治长河的恢宏画卷。白石公园从长廊入口的立柱开始,到林荫小道两旁宪法法典、法治故事、文化墙,还有齐白石老人最为人熟知的篆书字体“长治久安”石雕,齐派风格的法治印鉴等,处处都凸显着法治文化。于是,我布置学生们利用周末有目的性地去参观、记录,再回到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发现。课堂上还邀请了公园的管理人员进行详细的介绍,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各方面资源的补充,真正认识到“国家设立宪法日的意义”和“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
  

这样的资源在我们身边俯拾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服务,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敬畏法律,形成法律信仰。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参与探究
  

例如“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一课,对我国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什么、行使哪些权力、如何行使权力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虽然通过前面的学习有所了解,但是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却因为不能准确划分这些职能部门的履职范围,而陷入投诉无门的困境。我们针对这样的情况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小调查,学生在调查中发现车辆乱停乱放、无证摊贩等现象比比皆是,虽然在我们的家长义工帮助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因为家长没有执法权,这些现象屡禁不止。于是,通过参观政务中心、采访人大代表、寻访身边的雷锋等实践活动,落实问题的处理机构、处理程序等。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获得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然生成的。这样的德育活动注重实践性和参与性,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与社会产生情感互动,获得真实体验,内化道德认知,提升道德品质,最大限度地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最常见的教学活动就是案例的呈现,也就是以案说法,但是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他在对生活认识、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还可以开展庭审观摩、知识竞赛、争当义务宣讲员、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演讲比赛等活动。
  

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们的教学环境越来越优化,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但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我们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就是为了让课程回归到人,促进学生道德形成与发展,寻回德性教育的本质,赋予德育课堂永恒的魅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