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互联网在农村中小学思政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学校 朱秀峰 发布日期:2020-05-18 15:19:1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迈进“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早已经离不开网络。有数据表明,在我国的网民中,10岁以上19岁以下的网民数量达到了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多,这些数据证明,中小学生是我国网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对网络的应用也呈扩大化趋势。农村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对新奇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他们正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加入到互联网之中;同时,互联网上所包含的形式多样的信息也影响着农村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如何利用互联网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从事思政工作的教育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2.有助于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人机交互模式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但是也会对人际交往产生不好的影响。中小学生通过电脑与互联网进行沟通,导致人情味缺失,很容易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也漠不关心,使得精神麻木不仁与道德冷漠相伴。由于农村中小学生处于人生观还未完全建立的阶段,外界的境遇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会使他们的道德观念减弱,最终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互联网+”在农村中小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运用 1.提高农村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里,安排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风土人情,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学校以及教师对思政课程的认知程度,明确思政教育对中小学生行为养成的意义,从而确定思政教育课程的设置并不仅仅是要完成教学指标,更要重视其对学生今后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资源,完善和充实自己的才能和素质。利用互联网技术,运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公众号;通过线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波动,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进而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渴望与热爱。
最后,改变传统说教的教育方式,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挑选符合本地学生特色的信息,应用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当中。
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对促进学生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留守儿童偏多的现状在农村广泛存在。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发育的敏感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很高,父母所给予的关心和爱护是任何照顾都取代不了的,而父母长期在外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的情感出现了断层。如何改变这种境况,是每一位思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安排思政课程时,利用互联网积极发掘和搜索能够触动学生内心情感和爱好的资源,比如在学习“为坚强喝彩”时,播放《相信自己》等励志歌曲,让学生有身处其中之感,通过歌曲和视频的播放,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与到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中。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