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浅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郴州市汝城县第一完全小学 朱严芳 发布日期:2020-05-04 14:49:46 |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未来,社会对每个人的信息素养要求也将大幅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除了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性问题,让学生在用中学,学用结合,最终能够学以致用。下面,本人就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与课前的准备有着密切的联系。俗话说,有备无患。在上课之前,我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好上课时的每一个步骤,并想清楚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如:遇到学生不易听懂的环节应该怎么办,课堂上有调皮的学生又如何应对,等等。与此同时,准备相应的应变之策。对那些学生难以弄懂的、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不妨事先把它们做成一个简单的课件,利用一些多媒体辅助软件进行多维讲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教师总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讲述者”“领导者”甚至是“主导者”的角色,课堂上学生都是围着教师转,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动时间非常少。但信息技术课程因其特殊性,决定着在课堂上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去动手、去操作、去实践。在此情况下,教师所占用的时间就必须要有一个度,所讲授的内容必须精练,教师只起到“引导者”的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练。 例如:在讲述Windows附件中的“绘图”时,教师在讲清楚基本操作之后,向学生演示几个实例的制作过程,再让学生自主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然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挑选几幅画得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全班的同学面前展示时,心里肯定特别自豪,也就更加坚定了他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信心;而那些作品没被展示的学生,当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在展示时也会暗下决心:以后自己一定要认真听讲,多动脑筋,争取下次也让自己的得意之作在同学们面前露露脸。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的积极性便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教学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授课的步骤一般都是讲解—练习—再讲解。这样,教师无形之中就把自己凌架于学生之上,很难与学生打成一片,走到学生当中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断增加,如今,他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进行知识的获取,甚至还可以结合自主思考和实践,总结和创新出自己的学习观点。在某些知识点上,学生可能了解得比教师还详细。因此,教师也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真正走到学生当中去,让学生觉得你不仅是老师,但更像他们的朋友。 例如:在教授“认识键盘”这一课之前,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的特点,师生坐在一起进行一次小小的游戏比赛——青蛙过河(或其他),看谁的四只青蛙最先到达河的对岸。游戏可分三场:第一场让小组之间比赛,每组选出过得最快的一个;第二场让每组胜出的选手进行比赛,选出最快的一个,然后让这个学生讲一讲他为什么能那么快就把青蛙送过河去;第三场,让最终获胜的学生跟教师比赛,看看谁能获胜。这时,学生们的热情高涨,教师便可趁机向学生解释取胜的原因,然后再导入讲解“认识键盘”这一课,这样一来学生们学起来也更加用心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正确练习后,学生们在无形之中就掌握了整个键盘,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愉快顺心,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可见,当教师作为信息技术课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堂课,只有事先设计好了,才能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有所准备,不至于手忙脚乱;只有组织好,才能把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加以引导;只有在激发学生真正的求知欲的基础上,把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认同你,愿意与教师共同探索,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好一堂课。这三者的完美结合也将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的方向明确,并且乐于实践勇于创新。 总之,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要求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下,给学生一个平等学习和展示才华的平台;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性火花,为社会培养实践型复合型人才。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