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E教安徽•微应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2期 总第5832期 2020年01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2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教室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合肥市巢湖市柘皋镇中心小学 李永中 发布日期:2020-01-13 16:49:34

智慧教室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能够实时开展课堂反馈与互动,充分满足教师与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总的来说,智慧教室的运用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充分发挥智慧教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跟上时代


伴随着信息技术逐步发展,以及5G移动网络、互联网+、大数据分析、AI等时代的到来,我们教师队伍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教育信息化已经从1.0跨入2.0的时代,现在看来无论你接不接受,智慧校园、智慧班级、网络学习等都是这个信息时代的趋势,看着教室里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结合着一次次的实践,我觉得我的个人观念也正在一步一步地转变。信息技术的确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变革。


二、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以成绩为准,而是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内容科学性、方式多样性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维度开展训练和评价。说到评价,智慧教室的数据分析系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每节数学课前,准备一些具有典型代表的数学题型,利用智慧班级系统发放到每一位学生的平板上,通过定时计算和答题,汇总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系统会用饼状图显示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典型题目作讲解,为新授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智慧课堂,实时分析
 

记得刚刚有PPT时,为了课件吸引学生,只注重课件的趣味性,而忽略其科学性,喧宾夺主。其实应用多媒体教学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学到知识。它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其效果很理想,但有些教师在使用时却过于追求精美的画面和逼真的动态效果,在小处大做文章,反而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影响了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解图形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时候,教师利用智慧班级的资源库,调用相关的分解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却很难在新授课过程中直观地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导致学习没有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理性依赖,合理使用
 

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最主要的还是课程,而并非过多地使用信息技术。不能为了仅仅上一堂公开课或实验课,把一些并不适用于本课教学或是和本课联系不太紧密的信息生搬硬套到课堂上,一节课看起来很是丰富却没有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被花哨的外表吸引却没有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得不偿失。还有的教师,课前设计好的课件成了一节课的引线,整个课堂都按照课件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师和学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忽视了课堂的生动性。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智慧班级软硬件的时候应该是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功夫。如有的课,教师把整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全部做成了课件演示,的确很直观形象,但是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能得到什么?学生可能只是记住了公式,而其中转化的数学思想、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都没有得到体现。因为学生只有真正动手去实践了,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这样才能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才能真正体会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的培养,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


因此,信息技术终究是个手段,永远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真正的融合还需不断地积累经验。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以一种新的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的单调呆板,改革创新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循循善诱,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更重要的在于自己要加强学习,练好教学技能的基本功,让“智慧教室”这种新的科技手段,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智慧教室”融入课堂,为我所用,激发学生,激活课堂,最终打造出充满师生生命活力的“美丽课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