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圈范围,画重点,真正做到大海捞“珍”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 蔡雨青 发布日期:2020-01-13 10:44:16 |
在写作课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一拿到题目就眉头紧蹙,迟迟不动笔。是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吗?不,学生现在面对的世界是精彩纷呈的。是学生的思维匮乏吗?不,他们极具个性又很有想法。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与习作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呢?究其原因,当学生面对丰富的素材时,就如同在巨大的麦田里捡拾麦穗,他们很茫然,往往随意选取,选到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针对这样的学情,教师必须站好“选材”岗,从源头打消学生对习作的恐惧。
面对不同的主题,学生的选材范围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都一定要合乎习作的要求,这也是习作的基础,更是选材的重要步骤。
(2)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在众多素材中,学生最容易感知的一般是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最好的朋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选材时,应以他们最熟悉的生活为主要素材,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素材中“精挑细选”——确定重点 明确了选材要求,有的学生还会觉得范围太大,无从下手,或者写出的文章平淡无味。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取材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1.精挑细选之“选新” 小学阶段,我们基本都写过《一件感动的事》,大部分学生的选材都是妈妈背我去医院看病、妈妈在我生病时照顾我、妈妈给我送书……这样的选材在班级中要占一半以上,读来让人觉得十分乏味。教师需让学生明确作文的中心思想,它是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要求习作时打破陈旧的思维框架,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选择材料。还是以《一件感动的事》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如“被别人信任”会感动,“别人给我惊喜”会感动,“同学的一次鼓励”也会感动。从“感动”出发,不同角度会有新的发现。
继续以《多彩的活动》为例,当学生选取的活动是自己亲身经历时,往往能够真实地还原场景。例如学生写“拔河”时,往往能还原当时自己的动作、心理,那种真切的体会通过文字展现出来,更能打动读者。再比如学生写《DIY嘉年华》交换徽章时,把自己当时起伏的心情变化都写了出来,这样真实的文字跃然纸上,怎能不吸引人?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