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2期 总第5832期 2020年01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2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圈范围,画重点,真正做到大海捞“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 蔡雨青 发布日期:2020-01-13 10:44:16

在写作课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一拿到题目就眉头紧蹙,迟迟不动笔。是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吗?不,学生现在面对的世界是精彩纷呈的。是学生的思维匮乏吗?不,他们极具个性又很有想法。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与习作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呢?究其原因,当学生面对丰富的素材时,就如同在巨大的麦田里捡拾麦穗,他们很茫然,往往随意选取,选到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针对这样的学情,教师必须站好“选材”岗,从源头打消学生对习作的恐惧。


一、审题中体会何为关键——确定范围


每一次习作中,学生拿到题目后,总会忽略一些潜在或明确的要求,而匆匆下笔的结果就是文不对题,或者内容老套,没有新意。


1.踩稳审题第一步——圈画关键词


(1)圈文体。小学阶段主要有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等几种文体,每一次习作都应先让学生明确文体,然后方可考虑选材。比如统编版四上习作《多彩的活动》,学生很容易与叙事类文章混淆,但其实题目中已经明确告知是“文艺活动”或者“社会公益活动”,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圈出这样的词,明确写作文体,才不至于写走题。再比如统编版三上习作《这儿真好》,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类文章,对作文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如果能够在审题选材时确定好文体,那么这篇习作至少成功了一半。


(2)圈写作对象。比如:“在你的身边,有你崇拜的人吗?请以《我最崇拜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写出这个人的特点,以及你崇拜他的原因。”这里圈画的关键词应该是“崇拜的人”,然后再在“崇拜”的基础上构思,在脑海中搜索相关素材。


(3)圈范围。学生圈画关键词时,很容易忽略数量词、范围词和主题词,教师在指导学生圈关键词时应注意从人称、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细心琢磨,用心体会。比如写《这星期学校的一件趣事》,时间是“这星期”,地点“学校”,事件是“有趣”,数量是“一件”。这些关键词往往是决定文章走向的重要要素,缺少一个或者将某一范围弄错,习作的方向就会走偏。依然以习作《多彩的活动》为例,题目中明确要求“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如果学生没有圈画出这样的数量词或范围词,写了两个甚至更多活动,那么这篇习作一定会失掉很多分数。


2.踏实选材第二步——锁定范围
 

面对不同的主题,学生的选材范围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都一定要合乎习作的要求,这也是习作的基础,更是选材的重要步骤。


(1)选择与中心相关的素材。一篇好的习作往往蕴含着小作者的写作目的,就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样,所以我们所选的材料一定要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比如教学中经常会写到的《一件让我特别难忘的事》,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可以这样问:“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让你特别难忘?你准备写什么事情来体现?”当学生选好材料后,再引导学生对所选材料进行分析、整理,舍弃不相关的材料,分清主次。
 

(2)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在众多素材中,学生最容易感知的一般是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最好的朋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选材时,应以他们最熟悉的生活为主要素材,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素材中“精挑细选”——确定重点
 

明确了选材要求,有的学生还会觉得范围太大,无从下手,或者写出的文章平淡无味。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取材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1.精挑细选之“选新”
 

小学阶段,我们基本都写过《一件感动的事》,大部分学生的选材都是妈妈背我去医院看病、妈妈在我生病时照顾我、妈妈给我送书……这样的选材在班级中要占一半以上,读来让人觉得十分乏味。教师需让学生明确作文的中心思想,它是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要求习作时打破陈旧的思维框架,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选择材料。还是以《一件感动的事》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如“被别人信任”会感动,“别人给我惊喜”会感动,“同学的一次鼓励”也会感动。从“感动”出发,不同角度会有新的发现。


2.精挑细选之“选实”
 

继续以《多彩的活动》为例,当学生选取的活动是自己亲身经历时,往往能够真实地还原场景。例如学生写“拔河”时,往往能还原当时自己的动作、心理,那种真切的体会通过文字展现出来,更能打动读者。再比如学生写《DIY嘉年华》交换徽章时,把自己当时起伏的心情变化都写了出来,这样真实的文字跃然纸上,怎能不吸引人?


3.精挑细选之“选点”


一篇习作有时候可用很多内容去表现,包含的面很广。但是,选择面面俱到的材料写文章虽然符合要求,却往往平淡无味,甚至让人觉得像流水账,找不到重点。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典型的“点”,从而起到“窥一斑知全豹”的效果。再比如《这儿真美》,想写出一个地方的美景,可以抓住某几个点或者某个点中的某几面,这样的选材才能突出独特之处,让人读来不觉乏味。


习作教学中,教会学生选材就犹如在为他们搭建支架,这样做能促使他们在写作中明确要求,丰富素材,激发内在情感,从而提高习作水平,培养习作能力。我们从痛点处教学生“选材”,其实就是本着善待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努力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