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从当下语文教学的走向谈信息技术的应用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阜阳市阜南县第一小学 李利 发布日期:2019-12-30 09:14:22 |
如今,我国已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网络与白板的普及,使得现代教育迈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阶段,与此同时,仍有滥用媒体手段导致教学无效和低效的现象。本文着眼于当下语文教学的走向,从信息技术手段为言语实践服务、为转变学习方式服务、为提高书写质量服务等几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功能,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供教师们在一线教学中参考、实践。
一是突出语文教学之本,信息技术应为言语实践服务。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绘了小兴安岭的美景。而品味景物之美,习得描写景物的方法,进行仿写训练是教学重点。而有的教师搜集了大量的小兴安岭的图片、视频,有时出示一张图片,虚晃一枪;有时出示一连串视频,漫无目的。教师没有抓住文本典型的语言样式与媒体资料进行对接和整合,突出拟人、比喻、排比等写法的表达效果,媒体手段的应用自然没有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做好铺垫,影响教学效果。 二是基于学习而设计,信息技术应为转变学习方式服务。一节好课一定是为学生获得知识而设计,即为学生学习而设计。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点,为学生创造一个利于学习的外部环境,让他们亲自探究问题,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书后要求探究:“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大多数教师喜欢让学生读书发现,但这样耗时长,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可当我们运用媒体在白板上呈现出一个实验表格,学生豁然开朗,在小组内轻松自如地梳理出实验过程和结论。一个表格的呈现,使用白板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将读书、思考、表达融为一体,省时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合作探究,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媒体设计要独具匠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效能 一是呈现有规律的语言,突出言语内部逻辑关系。语言本身是有规律的。学生对于有规律的语言在初读后能够大体把握文意,而“共通的样式”却只能是有心人得知。运用信息技术则能突出言语内部逻辑关系,为言语训练增强效果。例如,特级教师侯秉琛先生在教《猫》一课时遵循了语言各因素之间关系密切的规律,通过媒体动画效果放大了两个转折词语“可是”,让学生发现词语之前、之后猫的不同性格——“老实”“贪玩”“尽职”,此时学生醍醐灌顶,顿悟了用“转折词语”的前后联结,形象地写出了大猫的古怪性格。 二是资源融合分化难点,为阅读能力提质。教材中总有些内容与学生的学情较远,但又须凭借文本给学生阅读能力提质,我们可以运用音乐、画面、文字相融合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文字与画面的互相转换,帮助学生学语言、用语言。比如《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过程。为了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的旋律之美,体会表达的作用,教师先让学生默读文字,运用不同的线段标画出“写实”与“想象”的部分,然后利用音乐与文字的契合,画面与文字的融合,再加上从舒缓到高昂的旋律变化,使得钢琴曲的艺术美完整地呈现出来,学生在《月光曲》的音乐伴奏下动情地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感受到了联想和想象所体现的表达效果,为学生后面的读写实践——用文字表达《暴风雨》的旋律和美感的练笔,做好了铺垫。 三是结构划分突出要点,为书写质量助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三个学段都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学生书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笔画顺序颠倒、基本结构不协调、基本字不规范的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书写要点,就能避免书写问题的发生。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