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湖南•E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1期 总第5827期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1期  下一期
运用信息技术让课堂回归自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家界崇实小学南校 全美杰 发布日期:2019-12-30 08:36:32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进入生物课堂教学,扩展了课堂的信息容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本人在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做法作出粗浅分析。
  

一、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几乎完全代替学生这一“主体”,课堂缺乏活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设计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步。
  

第一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精彩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教学时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
  

第二步:自主探索,小组讨论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向学生单向地灌输课本知识的过程,而信息技术以其灵活的、交互性的优势,让学生围绕多媒体展出的问题进行学习,这样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和进度等基本自学能力,做到“先学后教”,使学习动力代替了外界压力,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独立地、自主地收集信息,并分析、提炼、归纳、总结出有用的信息,解答前面所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又体现了学习的合作性。
  

第三步:协作交流,新课释疑
  

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课件上展示出的学习材料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准确地归纳、总结出自己探究的结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良好协作环境中共同进步。教师可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出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对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第四步:信息技术课堂的“最后一百米”——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更加具有系统性。例如,在学习“无脊椎动物”时,可以用课件把一些动物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等展示出来,旁边列出本章主要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意义,给学生列出一条脉络清楚的知识结构。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整节课的知识理顺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适当地展示几道涉及本节课知识点的小题,用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二、信息技术使抽象内容具体化,突破教学难点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在生物课堂中,只靠教师口头讲述,很难使学生明白。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丰富的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资料,虚实结合,直观形象,化静为动,生动有趣,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都调动起来。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生物教学中各种动态过程,更好地提示生命科学中纷繁复杂的变化过程和本质规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出理论模型和知识框架,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如在学习“血管和心脏”这节内容时,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动画和视频,直观地展示出动态的心脏收缩图,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并回答出心脏的主要功能及其结构特点。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出心脏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心脏有几个腔,心房、心室的厚度,左右心室的厚度是不是一样,心房、心室分别和哪种血管相连,瓣膜的作用和开放方向,血液的流向,等等,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节课的难点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静脉、动脉、毛细血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出三种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并引导学生通过课件中的表格归纳出三种血管管腔、管壁、血管分布、血流速度等内容,在学生回答并且补充回答完全正确后,教师用课件展示出标准答案,对知识点进行强化巩固,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快速更新
  

当今世界科技正在飞速发展,紧跟前沿科技,掌握最新知识,已成为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最新的知识得到了快速传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教材。另外,数字化的教学材料不仅能长久保存,还能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扬长避短


在生物实验课堂中,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其中的一些操作技巧,仅仅靠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难以观察、难以掌握。如果实验室有多媒体器材,那么借助多媒体播放,就能够恰当地将实验中的重要操作细节特写放大,通过放慢动作、图像暂停等手段,将实验中用到的材料与观察结果放大,将操作方法与过程适当放慢,从而增加实验可见度,方便学生观察、理解、掌握、记忆。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和“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中,如果仅仅靠教师讲述和演示,然后让第一次进实验室的初一学生自己去做,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吃力。像如何调节光圈进行对光、如何调节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看到清晰的物像等重要的操作细节,学生很难掌握。如果利用多媒体边播放录像边板书操作要点,引导着学生进行实验,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其中许多优势特点在实践中已体现得很明显,但是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落后地区不重视信息技术,更不重视生物课程。二是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素质较低,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太少,很多教师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模式上,这也是农村中小学发展信息技术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三是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具有的局限性。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授课速度快,基础差的学生记笔记困难,学习感到吃力,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组织不当,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调或者产生视觉疲劳,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难以观察、难以掌握。以上问题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其巨大优势。
  

总之,在生物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广而不泛、多而不乱的特点。这样能给学生传输丰富的最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学习效率,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师素养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这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