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湖南•E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1期 总第5827期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1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例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张红云 发布日期:2019-12-30 08:35:42

如今,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来辅助教学。那么,怎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为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呢?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出发,以统编版道法教材三年级上册“大家的‘朋友’”一课为例,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多样活动:从内容呈现到有效参与
  

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有效参与。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以往的德育课程教学活动种类单一,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在问答中进行内容呈现,以及总结论述。现在,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活动,将声、形、色、动态等集于一体,调动学生的感官,丰富活动体验,提高课堂参与度。
  

纵观“大家的‘朋友’”课例,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串联课堂——认识我们的朋友、感受朋友的委屈、爱护我们的朋友,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管是猜谜语、介绍伙伴、欣赏画面等环节,还是给图片分类、判断对错、观看视频的环节,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给予学生极大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将12张图片进行分类和给图片判断正误,做到了“人手一机”,人人动手,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公共设施,有效地扩大了课堂的广度、深度。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系统自动判定,更便于及时发现争议点,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再次巩固公共设施的定义。在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经验被唤醒、应用、加工、提升,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也得以不断强化。
  

二、互动共生:从论证说教到开放创新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总要道理先行,举例证明,再总结论述,这样一来学生容易感觉疲累。教师通过多媒体能将课本内容、相关素材形象化地呈现出来,用符合学习规律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探索,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教育只有回归学生,才能展示出它的魅力。“大家的‘朋友’”选自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公共设施,培养自觉爱护的意识。课堂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如认识了传统公共设施后,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不太方便的设施,并进行新型公共设施创意设计。在展示学生的作品后,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介绍一些智能化的公共设施,如坏了的井盖旁安装的自动报警器、行走的充电路灯、钢琴电梯、多篮筐篮球树等。这既与时俱进,又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更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实现让课堂教学在生活情境中的互动共生。
  

三、贴近生活:从传统德育到融合法治
  

“只有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好能拓宽德育的维度,将法治知识与学生行为相结合,创设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反思,布置课堂之外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守法用法。在“大家的‘朋友’”一课中,教师可以进行公共设施图片展示,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静静感受美好,紧随之后,通过列举生活中设施被破坏的图片,配上委屈的诉说,在巨大的反差与对比中,激发学生心中的爱护之情,达到德育教化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观看视频,直面令人痛心的现实,学生对规则、规范式的法治意识就能产生更深刻的体会。这样的点面结合,更能引发情感共鸣。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再去进行公共设施小调查,带着意识去发现,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信息技术与道法课堂的深度融合,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难点。但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教授知识的学科,还承担着德育教化、习惯养成、公德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任务。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要用得恰到好处,以深层次融合,实现高效率课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