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80期 总第5821期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80期  下一期
以诗解诗,提升诗词素养的有效实践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 姚玉华 发布日期:2019-12-16 10:39:15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语言凝练,节奏悦耳,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阅读享受。学习古诗词是传承经典文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有人说,诗词是不可解的,但诗词又是不得不解的。结合课标和教学实践探究,笔者认为,以诗解诗既指用诗词本身的韵味、意境来解读诗词,也指用有一定关联的诗词来帮助理解一首新的诗词。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获得并提升的。以诗解诗,能引导学生从有限的物象中读出无限的意蕴,品味其独特的审美,感悟诗中所昭示的深刻道理,从更多层面感悟诗词文化之美。


一、凭借诗词声律之窍,吟读诗词韵味
 

诗词之所以节奏悦耳,是因为其语言的排列组合有一定的规律,且讲究押韵。诗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词根据不同的词牌,长长短短,各不相同,但诗与词都有声律的窍门。
 

所谓声律的窍门,就是用吟读表达出古诗词的平仄和节奏。平声是现代汉语拼音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是三声和四声。标注时一般用“-”表平声,用“|”表仄声。凭借声律窍门,吟读诗词之韵,也是学习诗词的一种基本素养。


词有上下阕之分,上阕和下阕之间会有较大的间隔,平时注意朗读指导,学生看到这样的间隔自然就会明白停顿的时间要稍长一些。


在学生基本掌握“平长仄促”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古诗词真正的吟读还要依字行腔,注意“平高仄低”。于是,学生多次放声朗读诗词文字之后,吟读也更加抑扬顿挫。


二、观照诗词整体之意,解读诗词释义
 

凭借声律窍门吟读诗词几个回合之后,学生对诗词的整体意蕴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诗词中字词的解读,要观照诗词整体的意境才会更加适切。
 

一次查阅资料时,无意中看到关于张继《枫桥夜泊》中“江枫”“愁眠”的解读,心生困惑。资料指出,“江枫”不是指江边的枫树,而是指苏州段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江枫”是两座桥的合称;“愁眠”也不是写因愁绪而无法入眠的人,而是指寒山寺附近的愁眠山,至今仍在。笔者对这样的解读并不认同,但也没有反驳的依据。直到了解了王崧舟老师的“以诗解诗”之说,笔者才突然明白,对诗词的释义要观照诗词的整体意境。
 

其实,初读《枫桥夜泊》后,学生都能关注到诗中的“愁”字,满怀愁绪就是整首诗的意境。如果把“江枫”解读为两座桥,“愁眠”解读成山,那这样的解读是“科学考据”,而非诗意的解读。这样的解读和“愁”的意境割裂了,也让诗失去了其本身的优美意境和情感,显然是不妥当的。


所以,“江枫”就是指江边的枫树,和“月落”“乌啼”“渔火”“霜满天”等物象一样,共同映衬着无法言说的愁绪。这些有声、有色、有形、有感的物象组合成更为丰富的画面,与诗人的主观情感更加契合。
 

三、涵泳诗词凝聚之眼,品读诗词情感


诗词凝聚之眼,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诗眼”是诗词中最凝练、最传神、最能准确表达主旨和诗人情感的字句,也是理解诗词的一把金钥匙。涵泳诗词凝聚之眼,能进一步理解诗人诗中寄托的情感。
 

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写的是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刻画了“翁媪”和三个儿子的形象。教学这首词时,在学生吟出词韵、读懂词义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词眼”,品味词中寄托的情感。
 

1.引入诗句积淀诗情
 

师:读着读着,词中的哪个字最能形容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生:“醉”字。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村居太美了,让人陶醉。
 

师:村居确实很美。我们再来看一组插图,你还能联想到哪些美景?
 

生:看到清清的溪流,想到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看到绿色的柳树,想到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看到绿色的荷叶,想到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引入诗句丰富了村居美景的画面,也增加了学生古诗词的积淀,对词人在村居美景中的“醉”之情也有了更深感受。


2.展开想象浓厚诗情
 

“翁媪”喝了一点小酒,有些醉意;他们感情很好,生活幸福。“翁媪”酒后微醉,互相说着贴心话。请学生大胆想象,“翁媪”之间会说些什么。


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适时诗意的点评,能让学生更大程度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此时,学生已然明白,醉的不仅仅是“翁媪”,更是诗人自己,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更能体会到词人所表达的对农村安宁生活的喜爱之情。
 

四、探寻诗词互文之链,悟读诗词意境
 

一首好的诗词会有一种意境美,读后或使人回味无穷,或使人获得心灵启示,陷入沉思。学生对诗词意境的体悟是对诗词解读的一大提升,也是诗词解读的一大难点。
 

链,即链接,关联;互文,即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和鉴赏。探寻诗词互文之链,即探寻不同诗词的内在关联,在关联的类比中,让诗词的内容变得厚实和丰满,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不再孤立,从而实现诗词教学的丰富和高效。


1.类比表现手法感悟意境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友人离去后留下的风景痕迹来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以景作结,也使诗有了无限的意味和深远的意境。


这样的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于是,教学中出示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笔者让学生互文朗读,说说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学生能够感悟到两首诗都是寄情于景的写法,友人远去,虽然已看不见友人,但依然驻足凝望远方。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依依惜别之情使有限的物象有了无限的意象,整首诗也就有了独特的意境。此时,再引导学生重读这两句诗,学生的朗读自然就多了一份绵绵不绝的意韵。


2.类比主题内容感悟意境


(1)同主题内容的类比


同是送别诗,意境却各有不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教师一般会让学生积累背诵一些送别诗,那不妨再进一步,点拨不同送别诗的不同意境。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发的是朋友离别时的伤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道出了与友人离别时的豁达情怀;高适《别董大》(其一)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豪迈乐观之情。
 

相比之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一幅意境开阔、情思不绝、色彩明快的送别画面,有浓浓的惜别之情,更有满满的诗画意境。
 

互文相同主题的不同诗词,能内化学生的诗词素养,使其在深化认识中感悟诗歌独特的意境。
 

(2)不同主题内容的类比
 

针对不同主题的诗词,只要探寻到互文之链,同样可以进行互文类比,感悟不同诗词的意境。在品味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情感基础上,互文类比他的另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便能把“醉”的内涵推向诗词深层意境。虽然两首词词牌不同,内容不同,前者写的是农村生活,后者表达的是壮志未酬,但二者却隐含着互文之链。
 

“辛弃疾醉在村居,陶醉于美好的生活。他写了六百多首词,其中有一百多个‘醉’。”教师边讲解边出示带注释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在这首词中,他是真的醉了。那他为什么醉呢?”


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有的说:“我联系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知道当时辛弃疾虽有报国之心,却没有上战场杀敌的机会,只能在梦里报国。这里的‘醉’说明他心情不好,很苦闷。”有的说:“辛弃疾壮志难酬,白头发都长出来了,是借酒浇愁。”有的说:“辛弃疾居住在农村,却一心想着帮助君王了却战事,让百姓脱离战乱之苦,真是忧国忧民!”
 

辛弃疾虽然闲居,却一心想着国家安定,“醉里吴音相媚好”展现的是一家五口的祥和生活,“醉里挑灯看剑”渴望的是平息战事,百姓平静度日。其实,两首词中蕴藏着诗人追求的共同境界——安居乐业。安居乐业,也是千百年来人类的共同追求。所以,诗人才会“醉”在村居!
 

至此,学生对这首词的境界就有了更深层的感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认为,阅读教学最本质的价值在于丰富、扩展学生的语文经验。因此,探寻互文解读之链,启发学生自觉地做类似的关联和拓展,在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诗词经验能不断地丰富、扩张,在诗歌理解上不断开拓视野,在深刻解读中感悟诗歌的独特意境。


以诗解诗,从诗词独特的个性和文化内涵出发,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让学生直接贴在诗词的面颊上感受它的诗韵、诗意、诗情、诗境,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思维品质和诗词素养,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经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