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微课在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沭阳县东兴小学 陈利 发布日期:2019-12-16 10:08:44 |
微课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主要形式为视频,时间一般为5到8分钟,具有时间短、主题突出、易传播、内容虽少但结构完整的特点。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学生对习作有一种新奇感和抗拒心理。本文重在探讨微课在三年级习作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究微课和三年级习作教学的契合性,充分利用微课的优点,以此调动学生的感知系统,利用微课这把“钥匙”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解开习作中的难点,提高学生习作的自主性。
3.增强自主习作的能力
三年级的第一节习作教学,可以利用微课导入,直观、简洁地展示习作的基本概念,并和二年级的写话进行比较,简单说明两者的异同点,实现从写话到习作的过渡,再引入题目、段落等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习作的形式,明白习作的内容可以写经历过的、有深切体验的事,或是有趣的、难忘的事,也可以写愿望和想象。微课的讲解角色可以是一个卡通形象,提高学生兴趣,以童真的口吻拉近学生与习作的距离,打消对习作的畏惧,把习作形象化,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 2.以微课展示各类作文的写作方法
以写景类写作为例,三年级写景习作对学生的要求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留心观察景物的特点,有动有静地写。学生达到这个学习目标有一定的难度,表达时常陷入琐碎和凌乱,生活中观察时也没有重点,抓不住景物的特点。教学时虽然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来帮助学生观察,但图片的静态化、视频和讲解的不同步等,常常不能产生良好的引导效果。这时,利用微课将声音、图像进行整合,把写景的教学立体化展示,使学生印象深刻,容易内化。
3.以微课优化学生习作的评价和反馈 传统习作评价,主要是教师给学生的作文打等第,并在后面写上评语。学生的习作亮点无法突出,对习作中的问题,教师经常泛泛指正,缺少细节性的引导。虽然课堂上有些教师会朗读优秀作文,或者提出学生共性问题加以纠正,但形式单一,点评到的学生少,费时较长。学生对此环节参与度不高,无法从中得到共鸣或反思,不能产生高质量的反馈效果。
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归类,如详略不当、用词不当、错别字、病句等,制作相关主题的微课。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也可以在课后学习,不懂的地方多看几遍,既可以节约时间,也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把这些评价类微课发送到家长群里,简要分析学生习作优秀的原因,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引导家长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习作思维。 三、微课在习作教学应用中的注意点
2.以学生为本,精心制作 教学中的微课应用,面向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设计微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微课的趣味性要高于研究性,制作微课时要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利于理解和吸收。微课制作要像备课一样,研究教材,精心选题,确定主旨后,选择相对应的图片和动画,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活泼有趣,科学设计整节微课。 3.注重微课的整合性 现在部分微课质量不高,单纯用讲解配以PPT,沦为知识点的配音朗读,单调乏味,效果甚微。微课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将讲解和画面有效结合,整合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等素材,立体化、多方位地讲解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微课的整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和思考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 4.让学生参与到微课的选材和制作中 微课中的一些视频素材可以让学生制作,如三年级有写人的习作,从写自己到写身边人,这时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录制视频,介绍自己或想写的人。再比如写运动场面的习作,也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去捕捉体育课或课间活动场面,这样的素材鲜活而贴近学生的生活,习作时就不愁无话可说。学生在拍摄时也会注意选择画面,能切实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习作加深体验。学生掌握了拍视频的方法后,还可以触类旁通,在描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文具时,都可以用这种方式。 微课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优点,精心制作微课,嵌入到习作教学中,使之服务于习作教学。合理利用微课,让课堂“大”起来;充分利用微课,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习惯;有效利用微课,让学生的习作之旅开展得顺畅、有趣。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