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E教江苏·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79期 总第5815期 2019年12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79期  下一期
学会思考,从教师做起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州市振华中学 肖婉蓉 发布日期:2019-12-02 16:47:37

四月中旬,我开设了一堂组内公开课,内容是《核舟记》第二课时。前期我认真地做了准备,也请教了不少组内前辈,得到了很多帮助。整个准备过程虽然磕磕绊绊,但最后终于较为顺利地完成了开课任务。在这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会思考,要从教师做起。


一、赏核舟还是赏文本?——教学目标的确定离不开思考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介绍古代工艺品核舟的说明文,同时它又是一篇文言文。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块在基础的翻译,对文义的理解疏通上,这个目标基本在第一课时完成;另一块在课文解析上,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考虑到解决翻译问题这一部分内容重在稳扎稳打,容易单调乏味一些,不适合做公开课,所以我选择了第二课时来开课。


但即使是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的设置也颇费踌躇。因为从内容的角度来讲,文章的重点是介绍核舟这件工艺品,就该仔细研究这只核舟的精巧;而从文章体裁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目标则应该和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挂钩,就应该探讨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内容。


前辈们曾经告诉过我,一堂课要想上出效果,就必须目标明确,有时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就足矣,面面俱到反而会造成重点不明。那么,这两个教学目标该如何取舍呢?


如果把教学目标设定在欣赏这只核舟的精巧上,那么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固然会比较到位,但似乎一堂课下来,也许只相当于上了一堂工艺美术品欣赏课,而学生并不能在语文上有所收获。现在的语文教学讲究营造一个审美课堂,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但审美情趣不仅来自眼睛、耳朵等高级感官的感受,还要使这种感受贯穿到想象、情感、思维以及个性心理之中。对应到语文教学,也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更有语文味,所以我想应该更多地对文本进行解读。


最终,教学目标设置依然是两个,但重点在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对核舟的研究。
 

二、精巧的究竟是核舟、王叔远,还是魏学洢?——问题的设置煞费苦心
 

读过《核舟记》一文的人一定都会为文中描绘核舟的精巧而惊叹,更会被雕刻制作这只核舟的匠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而折服。但是若没有魏学洢的生花妙笔,今人何以能够感受到几百年前那件工艺品的精美和匠人的精巧?所以,这又构成了我备课时的第二个大难题:问题的设置上,究竟该是分析谁的“精巧”呢?是核舟的,王叔远的,还是魏学洢的?


考虑再三,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要能把作者的精巧分析出来,那么核舟的精巧、匠人的奇巧也不言而喻了。因此,我选择循序渐进,由说明文的说明中心入手,设置问题“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核舟艺术的特点?”让大家找到核舟技艺的特点“灵怪”,再找出灵怪的具体体现,那么核舟的精巧基本上就已经分析到位。然后用“作者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表现核舟的这一特点?”的问题,将主要精力放在品作者之精巧上。
 

三、“奇巧”究竟是形容匠人还是核舟技艺?——尽信书不如无书


备课时,我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作为参考,也认真研读了教师教学参考书,希望能得到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在这过程中发现,这些材料中无一例外有类似这样的话:“‘奇巧’总括全文,突出雕刻技艺的特点。”这使我产生了疑惑:课文中开头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结尾有“技亦灵怪矣哉”。显而易见,“奇巧”是用于修饰王叔远这个匠人的,而“灵怪”是用于修饰“技”的。“奇巧”和“灵怪”是不是一回事?用“奇巧”来修饰核舟技艺究竟是否科学?这些问题在我心头徘徊不去。
 

课本和教参的注释上写得很明白,“奇巧”的意思是“特殊技艺”,“灵怪”的意思是“灵巧奇妙”,意思显然是有差异的。而用“奇巧”修饰人是很恰当的,可以翻译为“有特殊技艺的人”。但如果用来修饰技艺,就只能译为“有特殊技艺的技艺”,从病句的角度讲就是重复,是成分赘余了,并不恰当。而“灵怪”修饰“技艺”的话,翻译出来就是“灵巧奇妙的技艺”,很通顺合理。如此看来,用以概括核舟技艺特点的就应该是“灵怪”而非“奇巧”,这两个词只是有前后呼应的关系罢了。
 

思索再三,我越来越感到,教参和网上资料中的那句话是有待商榷的,我又请教了同组几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我的疑惑得到了验证,我的想法也得到了认同。所以,正式上课时,当我提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核舟技艺的特点”时,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文末的“技艺灵怪矣哉”中“灵怪”一词,很轻松就回答出了我想要的答案。
 

古人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很有道理的!


四、由作品导入还是由核舟导入?——顺序安排离不开思考


作为一篇事物说明文,教学目标显然需锁定在了解事物(即了品味核舟的精巧)和理解本文的说明特点(即感悟作者写作的精巧)这两方面上,那么究竟该先完成哪项教学目标呢?
 

经过思考,我决定直接由说明对象——核舟导入。先分析清楚核舟的特点,反映出来的匠人的特点,然后再探讨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特点表述清楚的,也就是分析其写作上的技巧。这样,既能完成两项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内容重复杂乱的问题。
 

教学,实际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其实很大意义上就是一种思考。教育领域很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作为教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思考,应从教师自己做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